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scence,IF)是根據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先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熒光素制成熒光標記物,再用這種熒光抗體(或抗原)作為分子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
常用的熒光素有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和藻紅蛋白(PE),前者發黃綠色熒光,后者發紅色熒光。在細胞或組織中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上含有熒光素,利用熒光顯微鏡觀察標本,熒光素受激發光的照射而發出明亮的熒光(黃綠色或橘紅色),可以看見熒光所在的細胞或組織,從而確定抗原或抗體的性質、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術測定含量。由于熒光抗體具有安全、靈敏的特點,因此已廣泛應用在免疫熒光檢測領域。根據熒光素標記的方式不同,可分為直標熒光抗體和間標熒光抗體。
近年來,隨著熒光素和熒光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熒光檢測的靈敏度已經接近同位素檢測的水平,直接標記的熒光抗體逐漸取代間接標記抗體。用熒光抗體示蹤或檢查相應抗原的方法稱熒光抗體法;用已知的熒光抗原標記物示蹤或檢查相應抗體的方法稱熒光抗原法。這兩種方法總稱免疫熒光技術,以熒光抗體法較為常用。用免疫熒光技術顯示和檢查細胞或組織內抗原物質或半抗原物質等方法稱為免疫熒光細胞(或組織)化學技術。
(1)直接熒光法 將熒光素標記在相應的抗體上,直接與相應抗原反應。其優點是方法簡便、特異性高,非特異性熒光染色少;缺點是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檢查一種抗原就需要制備一種熒光抗體。此法常用于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鑒定。
(2)間接熒光法 用一抗與標本中抗原結合,再用熒光素標記的二抗染色。該法優點是敏感度比直接法高,制備一種熒光素標記的二抗即可用于多種抗原的檢查,但非特異性反應亦增加。染色程序分為兩步,首先用未知未標記的抗體(待檢標本)加到已知抗原標本上,在濕盒中37℃保溫30min,使抗原抗體充分結合,然后洗滌,除去未結合的抗體;然后加上熒光標記的抗球蛋白抗體或抗IgG、IgM抗體。如果*步發生了抗原-抗體反應,標記的抗球蛋白抗體就會和已結合抗原的抗體進一步結合,從而可鑒定未知抗體。
由于的特異性、快速性和在細胞和分子水平定位的敏感性與準確性,在動物檢驗檢疫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