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中心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裝置
魯盛康復中心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包括過濾池、生活污水進水管、醫療廢水進水管、 過濾網、收集槽、沉淀池、絮凝劑盒、旋轉電機、攪拌裝置、第連接水管、厭氧池、缺 氧池、好氧池、生物膜、第二連接水管、次氯酸鈉消毒池、自動次氯酸鈉發生器、第三連 接水管、臭氧消毒池、臭氧發生器、連接管和出水管,所述過濾池上側右端設有生活污水 進水管,過濾池上側左端設有醫療廢水進水管,過濾池內部中段傾斜設有過濾網,過濾池 右側設有收集槽,收集槽頂端與過濾網右端齊平,所述過濾池下側設有沉淀池,沉淀池與 過濾池之間通過水管連接,沉淀池左側上方設有絮凝劑盒,沉淀池內部豎直設由攪拌裝置, 攪拌裝置頂端伸出沉淀池外側并與旋轉電機連接,所述沉淀池右側設有厭氧池,厭氧池通 過第連接水管連接沉淀池,厭氧池右側設有缺氧池,缺氧池右側連接好氧池,厭氧池、 缺氧池和好氧池之間通過水管連接,厭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中都設有生物膜,所述好氧 池右側通過第二連接水管連接次氯酸鈉消毒池,次氯酸鈉消毒池上側設有自動次氯酸鈉發 生器,處理次氯酸鈉消毒池右側通過第三連接水管連接臭氧消毒池,臭氧消毒池上側通過 連接管連接臭氧發生器,臭氧消毒池下側右端設有出水管。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過濾網左端高度高于右端。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絮凝劑盒上設有電磁閥。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攪拌轉軸和攪拌葉片。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連接水管位于沉淀池內部的一端設有過濾 網。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連接水管、第二連接水管和第三連接水管上 都設有水泵。

康復中心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裝置污水處理工藝:
格柵井
污水中含有大量較大的懸浮物和漂浮物,格柵的作用是截留并去除上述物質,對水泵和后續處理單元起保護作用。格柵井位于提升井的正上方,采用鋼砼結構與調節池合建一體,格柵井的上方建有格柵間一座,防止柵渣傳播病毒,為協調周圍環境,可對格柵井外面作美化處理。操作人員可定期對柵渣消毒、清理、外運,作為醫療垃圾焚燒掉。為減輕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和改善工作環境,保證污水除渣的效果,格柵井內設置1臺機械格柵和1臺提籃格柵。機械格柵和提籃格柵采用不銹鋼材料制成,具有耐腐蝕,機械格柵自動從污水中清理柵渣,管理方便,故障少、維修率低。
調節池
調節污水水質水量。調節池采用地下封閉鋼砼結構,與其它處理單元合建在一起,節省基建投資,池頂上覆土,為檢查維修方便,在調節池的邊角處設有檢查孔,可定期對調節池進行維護;調節池中設有潛水攪拌機,定期攪拌,防止懸浮顆粒沉淀。
絮凝沉淀池
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懸浮污染物,減少了懸浮物對消毒劑的干擾,節省消毒劑的用量,并為余氯在線自動監測提供良好的環境。為減小占地面積,采用豎流式沉淀池,采用地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與其它處理單元合建在一起,池頂上覆土,為檢查維修方便,在絮凝沉淀池的邊角處設有檢查孔,可定期對調節池進行維護。污泥沉積在泥斗中,通過污泥泵定期經污泥管排入污泥濃縮池中,出水自流入消毒接觸池。
消毒接觸池
沉淀池出水進入消毒接觸池,使污水與消毒劑保持一定的接觸停留時間,保證消毒劑有效地殺死水中細菌,出水排放至市政管網。根據《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要求傳染病醫院污水接觸時間不宜小于1.5小時,綜合醫院污水接觸時間不宜小于1.0小時。北京某醫院是含有傳染科的綜合醫院,所以,接觸池的水力停留時間采用1.5小時。采用地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與其它處理單元合建在一起,節省基建投資,池頂上覆土,為檢查維修方便,在接觸氧化池的邊角處設有檢查孔,可定期對調節池進行維護。接觸池內設置導流墻,避免短流,在接觸池的出口設置余氯自動監測設備,以便及時調節消毒劑的投加量。
設備特點
1、能高效地進行固液分離,將廢水中的懸浮物質、膠體物質、生物單元流失的微生物菌群與已凈化的水分開。分離工藝簡單,占地面積小,出水水質好,一般不須經三級處理即可回用。
2、可使生物處理單元內生物量維持在高濃度,使容積負荷大大提高,同時膜分離的高效性,使處理單元水力停留時間大大的縮短,生物反應器的占地面積相應減少。
3、由于可防止各種微生物菌群的流失,有利于生長速度緩慢的細菌(硝化細菌等)的生長,從而使系統中各種代謝過程順利進行。
4、使一些大分子難降解有機物的停留時間變長,有利于它們的分解。
5、膜分離技術與其它的過濾分離技術一樣,在長期的運轉過程中,膜作為一種過濾介質堵塞,膜的通過水量運轉時間而逐漸下降有效的反沖洗和化學清洗可減緩膜通量的下降,維持MBR系統的有效使用壽命。
6、MBR技術應用在城市污水處理中,由于其工藝簡單,操作方便,可以實現全自動運行管理。
沉淀池的原理
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懸浮雜質顆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動速度、或向下沉淀時間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時間時能與水流分離的原理實現水的凈化。
理想沉淀池的處理效率只與表面負荷有關,即與沉淀池的表面積有關,而與沉淀池的深度無關,池深只與污泥貯存的時間和數量及防止污泥受到沖刷等因素有關。而在實際連續運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從出水堰頂溢流會帶來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顆粒會隨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顆粒會懸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顆粒才會在池中沉淀下去。而沉淀顆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時間與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時間有關,即與池體的深度有關。
理論上講,池體越淺,顆粒越容易到達池底,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淺層沉淀池的理論依據所在。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顆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進水水流的擾動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區和污泥貯存區之間留有緩沖區,使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顆粒或重新浮起的顆粒之間相互接觸后,再次沉淀下去。
工藝原理和流程
1.原水進入混合反應器,在混合反應器中加入藥劑(除油劑或混凝劑),以形成可分離的絮凝物;
2.經預處理后的污水進入氣浮裝置,在進水室污水和氣水混合物中釋放的微小氣泡(氣泡直徑范圍30~50um)混合。這些微小氣泡粘附在污水中的絮體上,形成比重小于水的氣浮體。氣浮體上升至水面凝聚成浮油(或浮渣),通過刮油(渣)機刮至收油(渣)槽;
3.在進水室較重的固體顆粒在此沉淀,通過排砂閥排出,系統要求定期開啟排砂閥以保持進水室清潔;
4.污水進入氣浮裝置布水區,快速上升的粒子將浮到水面;上升較慢的粒子在波紋斜板中分離,一旦一個粒子接觸到波紋斜板,在浮力的作用下,它能夠逆著水流方向上升;
5.所有重的粒子將下沉,下沉的粒子通過底部刮渣機收集,通過定期開啟排泥閥排出。
構造特征
厭氧生物濾池根據水流方向的不同,可分為升流式和降流式兩大類,降流式厭氧生物濾池亦稱降流式固定膜反應器(DSFF)。近年來也出現了升流式混合型厭氧反應器。
厭氧生物濾池除濾料外,還設有布水系統和沼氣收集系統。布水系統的作用是使進水分布均勻,為防止堵塞,其孔口大小及流速應選用及控制適當。沼氣收集系統的作用是收集產生的沼氣作為能源加以利用,沼氣收集系統上設有水封、氣體流量計及安全火炬。厭氧生物濾池多為封閉型,可以保證良好的厭氧環境并盡可能多地收集沼氣,其中濾料層低于污水水位,處于淹沒狀態。
升流式厭氧生物濾池的布水系統設于池底,污水由底部進入濾池后均勻地向上流動,在濾料表面附著的與濾料截留的大量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機物可被降解轉化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凈化后的出水從池頂引出池外,沼氣由頂部的沼氣收集管收集,池內的生物膜不斷新陳代謝,脫落的生物膜隨出水帶出,因此濾池后還需設置沉淀分離裝置。目前在運行的大多數厭氧濾池都是升流式厭氧濾池。
降流式厭氧濾池中,布水系統設于池頂,污水由頂部均勻向下直流到底部,生物反應產生的氣體的流動可起一定的攪拌作用,因而無需復雜的配水系統,微生物附著在定向排列的濾料上,起降解有機物的作用。這種反應器不易堵塞,但固體沉積在濾池底部會給操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新近出現的升流式混合型厭氧反應器綜合了升流式厭氧污泥床與升流式厭氧生物濾池的特點,減小了濾料層的厚度,在濾池布水系統與濾料層之間留出了一定空間,使呈懸浮狀態的顆粒污泥在其中生長、累積,增加了反應器中的總生物量,減少了濾池被堵塞的可能性。與升流式厭氧污泥床相比,可不設三相分離器,節省基建投資。其濾料層高度與濾池總高之比,宜采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