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處理50噸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
魯盛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有若干隔板,隔板將殼體內部從左至右依次分割為第過濾池、厭氧池、好氧池、處理池和第二過濾池,所述第過濾池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第濾網、第二濾網和第三濾網;第過濾池通過提升泵與厭氧池相連通,所述厭氧池內填有厭氧生物填料層;所述厭氧池通過提升泵與好氧池相連通,好氧池內填充有好氧生物填料層,好氧池底部設有曝氣裝置,所述曝氣裝置通過管道與外界的曝氣機相連通,所述曝氣裝置包括支撐套筒,支撐套筒內底端與好氧池內底部固定連接,所述支撐套筒外側壁上固定連接有軸承,軸承外圈固定連接有轉盤,所述轉盤內設置有空腔,空腔與支撐套筒內部相連通,所述空腔上側的轉盤上均勻開設有若干第曝氣咀,所述轉盤側壁上均勻布置有若干第二曝氣咀,第二曝氣咀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15度-30度;所述好氧池通過提升泵與處理池相連通,處理池內設有轉軸,轉軸頂端與電機輸出軸固定連接,轉軸上設置有攪拌裝置,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水平桿,水平桿左端固定設置在轉軸上,所述水平桿右側設置有移動桿,移動桿上開設有開口朝左設置的凹槽,凹槽內設置有彈簧,彈簧左端與水平桿右端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桿下側固定連接有連接繩,連接繩上固定連接有若干攪拌球;所述處理池通過提升泵與第二過濾池相連通,第二過濾池內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生物填料過濾層、活性炭過濾層和高分子材料過濾層。

日處理50噸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特點
1、能高效地進行固液分離,將廢水中的懸浮物質、膠體物質、生物單元流失的微生物菌群與已凈化的水分開。分離工藝簡單,占地面積小,出水水質好,一般不須經三級處理即可回用。
2、可使生物處理單元內生物量維持在高濃度,使容積負荷大大提高,同時膜分離的高效性,使處理單元水力停留時間大大的縮短,生物反應器的占地面積相應減少。
3、由于可防止各種微生物菌群的流失,有利于生長速度緩慢的細菌(硝化細菌等)的生長,從而使系統中各種代謝過程順利進行。
4、使一些大分子難降解有機物的停留時間變長,有利于它們的分解。
5、膜分離技術與其它的過濾分離技術一樣,在長期的運轉過程中,膜作為一種過濾介質堵塞,膜的通過水量運轉時間而逐漸下降有效的反沖洗和化學清洗可減緩膜通量的下降,維持MBR系統的有效使用壽命。
6、MBR技術應用在城市污水處理中,由于其工藝簡單,操作方便,可以實現全自動運行管理。

沉淀池的原理
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懸浮雜質顆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動速度、或向下沉淀時間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時間時能與水流分離的原理實現水的凈化。
理想沉淀池的處理效率只與表面負荷有關,即與沉淀池的表面積有關,而與沉淀池的深度無關,池深只與污泥貯存的時間和數量及防止污泥受到沖刷等因素有關。而在實際連續運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從出水堰頂溢流會帶來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顆粒會隨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顆粒會懸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顆粒才會在池中沉淀下去。而沉淀顆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時間與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時間有關,即與池體的深度有關。
理論上講,池體越淺,顆粒越容易到達池底,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淺層沉淀池的理論依據所在。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顆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進水水流的擾動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區和污泥貯存區之間留有緩沖區,使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顆粒或重新浮起的顆粒之間相互接觸后,再次沉淀下去。
工藝原理和流程
1.原水進入混合反應器,在混合反應器中加入藥劑(除油劑或混凝劑),以形成可分離的絮凝物;
2.經預處理后的污水進入氣浮裝置,在進水室污水和氣水混合物中釋放的微小氣泡(氣泡直徑范圍30~50um)混合。這些微小氣泡粘附在污水中的絮體上,形成比重小于水的氣浮體。氣浮體上升至水面凝聚成浮油(或浮渣),通過刮油(渣)機刮至收油(渣)槽;
3.在進水室較重的固體顆粒在此沉淀,通過排砂閥排出,系統要求定期開啟排砂閥以保持進水室清潔;
4.污水進入氣浮裝置布水區,快速上升的粒子將浮到水面;上升較慢的粒子在波紋斜板中分離,一旦一個粒子接觸到波紋斜板,在浮力的作用下,它能夠逆著水流方向上升;
5.所有重的粒子將下沉,下沉的粒子通過底部刮渣機收集,通過定期開啟排泥閥排出。
構造特征
厭氧生物濾池根據水流方向的不同,可分為升流式和降流式兩大類,降流式厭氧生物濾池亦稱降流式固定膜反應器(DSFF)。近年來也出現了升流式混合型厭氧反應器。
厭氧生物濾池除濾料外,還設有布水系統和沼氣收集系統。布水系統的作用是使進水分布均勻,為防止堵塞,其孔口大小及流速應選用及控制適當。沼氣收集系統的作用是收集產生的沼氣作為能源加以利用,沼氣收集系統上設有水封、氣體流量計及安全火炬。厭氧生物濾池多為封閉型,可以保證良好的厭氧環境并盡可能多地收集沼氣,其中濾料層低于污水水位,處于淹沒狀態。
升流式厭氧生物濾池的布水系統設于池底,污水由底部進入濾池后均勻地向上流動,在濾料表面附著的與濾料截留的大量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機物可被降解轉化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凈化后的出水從池頂引出池外,沼氣由頂部的沼氣收集管收集,池內的生物膜不斷新陳代謝,脫落的生物膜隨出水帶出,因此濾池后還需設置沉淀分離裝置。目前在運行的大多數厭氧濾池都是升流式厭氧濾池。
降流式厭氧濾池中,布水系統設于池頂,污水由頂部均勻向下直流到底部,生物反應產生的氣體的流動可起一定的攪拌作用,因而無需復雜的配水系統,微生物附著在定向排列的濾料上,起降解有機物的作用。這種反應器不易堵塞,但固體沉積在濾池底部會給操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新近出現的升流式混合型厭氧反應器綜合了升流式厭氧污泥床與升流式厭氧生物濾池的特點,減小了濾料層的厚度,在濾池布水系統與濾料層之間留出了一定空間,使呈懸浮狀態的顆粒污泥在其中生長、累積,增加了反應器中的總生物量,減少了濾池被堵塞的可能性。與升流式厭氧污泥床相比,可不設三相分離器,節省基建投資。其濾料層高度與濾池總高之比,宜采用2/3。
活性污泥處理
曝氣池是由微生物組成的活性污泥與污水中有機污染物物質充分混合接觸,并進而降解吸收并分解的場所,它是活性污泥工藝的核心。
曝氣系統的作用是向曝氣池供給微生物增長及分解有機物所必須的氧氣,并起混合攪拌作用,使活性污泥與有機物充分接觸。
在曝氣池內,懸浮的大量肉眼可觀察到的絮狀污泥顆粒這就叫做活性污泥絮體。隨著有機污染物被分解,曝氣池每天都凈增一部分活性污泥,這部分叫做剩余活性污泥。用污泥泵直接排出系統之外---污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