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立方米每時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
10立方米每時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主要由沉淀消化池、厭氧生物膜池和接觸氧化分離池三部分組成,其特征在于:各反應池內均裝有填料和分室擋板,沉淀消化池和厭氧生物膜池都由帶有滲水孔的擋板分隔成左右兩室,接觸氧化分離池由生物接觸氧化室和清水室組成,生物接觸氧化室又分為生物接觸氧化桶和環隙區兩部分且裝有氣提污泥回流裝置。該設備系統具有結構緊湊,反應池可以組合靈活,抗沖擊負荷能力強,出水質量高等優點。在處理分散源污水時,具有一定優勢。

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特征:
1.各反應池內均裝有填料和分室擋板,沉淀消化池和厭氧生物膜池由帶有滲水孔的擋板 分隔成兩室、接觸氧化分離池由分室擋板分隔成兩室,各反應池兩室的橫截面積比均在0.1~ 10之間,填料可以是軟性、半軟性、彈性或立體型填料。
2.沉淀消化池和厭氧生物膜池內采用厭氧生物膜法,生物量大,抗沖擊負荷能力強,可 對有機污染物進行有效降解,顯著減少了接觸氧化分離池處理的負擔。
3.接觸氧化室由生物接觸氧化桶和環隙區組成,內有微動力曝氣裝置,能夠進一步去除 有機物,提高終出水的質量。
4.接觸氧化室環隙區有氣提回流裝置,將室中剩余污泥和污水回流至沉淀消化池或厭氧 生物膜池進行污泥消化,可解決剩余污泥難處理的問題,還可以強化脫氮效果。
5.生物接觸氧化桶內放置填料,下部有曝氣裝置,根據進出水質的要求,桶大小占接觸 氧化室體積的0.1~0.9且可以放置在本室內任意位置。
6.接觸氧化分離池分室擋板上裝有由一對至三對沉淀分離管組成的沉淀分離裝置,使泥 水澄清分離,清水被導入清水室,不用另設沉淀池,節約占地;清水室和其他區段*分離, 加藥管放入清水室的沉淀分離管內,使經過的清水得到消毒。
7.根據進水的污染狀況,可靈活選取運行方式:當進水不含糞便時,可以省去沉淀消化 池,當進水有機負荷較低或出水(質量)要求不高時,可以選取沉淀消化池+厭氧生物膜池、 沉淀消化池+接觸氧化分離池、厭氧生物膜池+接觸氧化分離池的組合方式,還可因地制宜,出 水通過自流流出。

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技術
1 腐蝕、鹽的沉積
在處理廢水的過程中,酸、堿等都會加速超臨界水氧化處理容器的腐蝕,沒有任何一種材料在超臨界水氧化的狀態下能夠經受住腐蝕的影響。
解決方法:改進反應器的材質,使用特殊的材料進行改進,比如鈦-鎳合金,這種特殊的材料能夠達到一定的耐腐蝕效果,用這種耐腐蝕的合金材料作為反應設備,能夠保證水質的質量;同時也可以使用陶瓷類或者金剛石作為冷卻器的內壁材料,還可以對反應材料的性質進行改進,比如將改變物料的pH值。對催化劑進行改進也是解決腐蝕問題的重要方式,在氧化的過程中,材質產生的無機鹽造成的沉淀容易造成設備管道的堵塞,需要及時進行處理,才能夠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
2 基礎數據不足
超臨界水氧化中的相平衡數據不足,無法對超臨界水氧化的中間產物進行分析,只能通過推測的方法對中間反應進行判斷。如果數據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對中間反應進行控制,從而有效的解決上述中提到的腐蝕問題或者是管道堵塞問題。
超臨界水氧化技術發展遭遇了一些技術挑戰,主要是鹽酸、硫酸等的腐蝕和鹽類的沉積。目前上對于腐蝕和鹽沉積問題也正在逐步開展研究,可以預見,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利用超臨界水氧化這種潔凈、安全、節能、高效、高品質的綠色環保技術,將是未來工業化應用的主流之一。
吸附再生(接觸穩定)法
這種方式充分利用活性污泥的初期去除能力,在較短的時間里(10~40min),通過吸附去除廢水中懸浮的和膠態的有機物,再通過液固分離,廢水即獲得凈化,BOD5可去除85%~90%左右。吸附飽和的活性污泥中,一部分需要回流的,引入再生池進一步氧化分解,恢復其活性;另一部分剩余污泥不經氧化分解即排入污泥處理系統。
分別在兩池(吸附池和再生他)或在同一池的兩段進行。它適應負荷沖擊的能力強,還可省去初次沉淀池。主要優點是可以大大節省基建投資,適于處理含懸浮和膠體物質較多的廢水,如制革廢水、焦化廢水等,工藝靈活。但由于吸附時間較短,處理效率不及傳統法的高。
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曝氣沉砂池
曝氣沉砂池的典型特征,就是池內安裝了曝氣裝置,可以對池內污水產生以下影響:
a) 砂粒在沉砂池中以螺旋狀向前流動;
b) 使有機顆粒經常處于懸浮狀態;
c) 使砂粒互相摩擦,能夠去除砂粒上附著的有機物污染物,有利于取得較為清潔的砂粒及其它無機顆粒;
d) 曝氣還有去除油脂和合成洗滌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