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唐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作者
我國現行減排政策存在那些問題?
資料類型 | jpg文件 | 資料大小 | 48508 |
下載次數 | 23 | 資料圖片 | 【點擊查看】 |
上 傳 人 | 東莞市唐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 需要積分 | 0 |
關 鍵 詞 | 東莞廢氣治理,東莞廢水治理 |
- 【資料簡介】
我國現行減排政策存在那些問題?
一、忽視大氣質量管理,過于專注于控制一次污染物減排數量。
1、是總量控制難以兼顧質量管理。目前的大氣污染控制政策基本上是圍繞污染物總量控制展開的。大氣污染控制的管理目標設定為污染物減排量,而非基于大氣環境質量的排放量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并不依據大氣環境中污染物濃度的標準來推算和管理。
2、是大氣污染物減排忽視協同減排。 “十五”、“十一五”期間,大氣污染控制重點主要是二氧化硫、煙塵、粉塵等一次污染物。以燃煤電力行業為例,主要環境政策的作用對象都是二氧化硫。而燃煤電廠同時也是氮氧化物、細顆粒物、汞和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來源,“十二五”期間國家開始逐步治理氮氧化物等其它大氣污染物。在前一階段大氣污染治理中,忽視協同減排。
二、大氣污染相關排放評價體系亟待完善,空氣環境標準亟待提高。主要有三點:
1、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偏低。中國于1982年頒布并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大氣環境質量標準》(GB3095—82),歷經3次修訂,于1996年出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沿用至今,這些標準在一定時期內發揮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2012年新的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頒布,新的空氣質量標準增設了顆粒物(PM2.5)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同時收緊了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濃度限值,實現了與的“低軌”銜接。
2、大氣污染評價體系亟待完善。 1996年出臺綜合排放標準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l6297—1996)》沿用至今,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污染排放標準體系,包括綜合與行業兩類、國家與地方兩級排放標準。但是,現有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仍然主要延續粉塵污染時期的大氣環境評價思路,難以應對新型復合空氣污染情況。
3、大氣環境污染基礎研究亟待加強。從相關的研究文獻來看,對灰霾天氣、細顆粒物、臭氧層保護等的研究仍顯不足。
三、大氣污染治理法規不健全,執法及監管力度不夠。
大氣污染防治法規亟待完善。盡管中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相關的大氣污染防治(包括顆粒物污染防治)法律法規不完備。東莞環保專家表示大氣環境監管力度仍有待加強。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的約束和動力。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環境監測機構受到經費及條件的限制,不能開展對大氣污染源的經常性監督監測,從而削弱了環保部門對污染源的日常監督管理。部分領域管理機制尚不健全,如機動車污染防治、城市揚塵污染防治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
四、環境管理屬地模式不利于管理效率提高,部分減排政策亟待完善。
1、大氣環境管理模式滯后,區域合作面臨障礙。大氣污染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區域特征,但是現行的環境管理制度難以突破屬地管理模式。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各地在環境保護上的政治意愿和資金投入以及環境管理水平和環境污染控制程度也差異較大。盡管國家2010年出臺《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但是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有效機制尚未建立。
2、部分大氣污染減排政策亟待完善。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大氣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的可行性和持續性仍需進一步關注。比如,火電脫硝是當前氮氧化物減排的重要政策。2011年環保部出臺了新的 《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為落實這一標準,國家*2012年底出臺了火電脫硝電價政策。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電力企業普遍反映補貼價格偏低,難以執行。
五、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能力亟待提高,環境空氣信息公開亟待改進。
現有大氣環境監測、統計基礎薄弱。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指標不全,大多數城市沒有開展臭氧、細顆粒物等大氣污染物的監測,數據質量控制薄弱,無法全面反映當前大氣污染狀況。揮發性有機物、揚塵等未納入環境統計管理體系,底數不清。現有城市空氣自動監測系統亟待完善。 《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確定的113個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中,部分城市的空氣自動監測系統其子站(測點)數未達到計劃要求,數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都遠達不到要求。甚至存在部分地方政府“人為操縱”大氣環境監測數據的現象。城市空氣環境信息公開亟待改進,目前的城市空氣質量公開工作已難以滿足公眾對空氣質量的知情訴求。
搜索關鍵詞:東莞廢氣治理,東莞廢水治理,東莞噪音治理,東莞環保工程,東莞環保驗收
- 凡本網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環保在線,轉載請必須注明環保在線,http://www.aboay.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