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這一ELISA研究的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腸胃及肝臟科前教授王振宇,王振宇教授的團隊與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合作,曾發現及抗胃酸藥能把胃癌發病機會,分別降低達兩成及三分一,他們更憑此研究獲頒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9年7月,王振宇入圍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在這篇文章中,ELISA研究人員發現在27名大腸癌病人中,5人在手術后復發并出現肝臟轉移,他們的體內全部有CD26+癌干細胞。另外9名沒有CD26+的患者,則全部都沒有出現轉移情況。
ELISA研究人員認為CD26+癌干細胞可作為癌癥腸外轉移的警示,若早期大腸癌患者腫瘤內存有CD26+癌干細胞,即代表癌癥復發和轉移的機會較高,這有助于為患者設計出更合適的療程。
研究還發現,CD26+癌干細胞具有“自我更生"能力,可以再生出與病人原腫瘤相同的腫瘤,誘發癌腫瘤不斷生長,而且其抗藥性較成熟癌細胞為高,因此即使腫瘤在后縮小,也不代表癌細胞全部死亡。
癌癥患者現時可通過驗血方式,檢測血液中腫瘤細胞產生的蛋白質指數,用以預測癌癥復發的機會,不過,在復發初期,蛋白質指數未必有明顯升幅,致令檢測未必可以*反映癌癥復發或轉移的情況。
目前ELISA研究小組正進一步研究CD26+癌干細胞導致大腸癌轉移的子途徑,藉以研究針對這群癌干細胞的新藥物和分子標靶療法,從而減低腸癌病人的死亡率。長遠而言,發展出更有效、安全及具針對性的殺死癌干細胞藥物,以結合放射治療,屆時可望*殺死腫瘤內的細胞,以降低腫瘤復發或轉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