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昆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與美國和巴西同行合作,基于核糖體核糖核酸(rRNA)二級結構等方面的證據,給出了缺翅蟲與網翅類昆蟲(即螳螂、蜚蠊、白蟻)關系zui為近緣的有力證據。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期刊《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
據了解,昆蟲進化一直是昆蟲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在分類學奠基者林奈于1758年出版的著作《自然系統》第十版中,就已出現了現代意義上若干昆蟲的目的劃分。在昆蟲綱現生的30個目中,缺翅目的進化地位是爭議zui大的一個,在昆蟲學研究歷*曾出現過多達9個不同的進化假設。
缺翅目是昆蟲綱中zui小的目,在1913年首先建立。缺翅目昆蟲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和季雨林中,具有集群的生活習性,取食真菌孢子和小的節肢動物。
此次研究人員獲得了兩種缺翅蟲及其他10個目的代表昆蟲類群的28S核糖體核糖核酸基因全長數據,并將其與美國國家生物信息學中心數據庫中幾乎所有已知的其他同源序列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發現,在一個編號為D3-4的長度變異區段中,其長度和堿基序列在多新翅類昆蟲各目內部非常保守,而在各目之間明顯分為兩種類型,缺翅蟲與網翅總目屬于同一種類型。同時,進化樹重建方面的分析也得到了一致的結果。
據介紹,該研究為昆蟲綱中進化地位變動zui大的一個目的地位歸屬給出了有力證據,對更好地認識昆蟲綱整體進化格局及不同昆蟲形態、生理等方面的演化過程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