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DNA片段和線狀質粒載體的連接,也就是在雙鏈DNA5"磷酸和相鄰的3"羥基之間 形成的新的共價鏈。如質粒載體的兩條鏈都帶5"磷酸,可生成4個新的磷酸二酯鏈。但如果質粒DNA已去磷酸化,則吸能形成2個新的磷酸二酯鏈。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兩個雜交體分子帶有2個單鏈切口,當雜本導入感受態細胞后可被修復。相鄰的5"磷酸和3"羥基間磷酸二酯鍵的形成可在體外由兩種不同的DNA連接酶催化,這兩種酶就是大腸桿菌DNA連接酶和T4噬菌體DNA連接酶。實際上在有克隆用途中,T4噬菌體DNA連接酶都是的用酶。這是因為在下沉反應條件下,它就能有效地將平端DNA片段連接起來。
DNA一端與另一端的連接可認為是雙分子反應,在標準條件下,其反應速度*由互相匹配的DNA末端的濃度決定。不論末端位于同一DNA分子(分子內連接)還是位于不同分子(分子間連接),都是如此。現考慮一種簡單的情況,即連接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種DNA,也就是用可產生粘端的單個限制酶切割制備的磷酸化載體DNA。在瓜作用的底物。如果反應中DNA濃度低,則配對的兩個末端同一DNA分子的機會較大(因為DNA分子的一個末端找到同一分子的另一末端的概率要高于找到不同DNA分子的末端的概率)。這倦,在DNA濃度低時,質粒DNA重新環化將卓有成效。如果連接反應中DNA濃度有所增高,則在分子內連接反應發生以前,某一個DNA分子的末端碰到另一DNA分子末端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大。因此在DNA濃度高時,連接反的初產物將是質粒二聚體和更大一些的寡聚體。Dugaiczyk等(1975;同時參見Bethesda Res,Lab.出版的Focus第2卷,第2、3期合刊)從理論上探討了DNA濃度對連接產物性質的影響。簡而言之,環化的連接產物與多聯體連接產物的比取決于兩個參數:j和i。j是DNA分子的一個末端在同一分子的另一末端附近的有效濃度,j的數值是根據如下一種假設作出的:沉吟液中的DNA呈隨機卷曲。這樣,j與DNA分子的長度成反比(因為DNA越長,某一給定分子的兩末端的越不可能相互作用),因此j對給定長度的DNA分子來說是一個常數,與DNA深度無關。j=[3/(3πlb0)]3/2其中l是DNA長度,以cm計,b 是隨機卷曲的DNA區段的長度。b的值以緩沖液的離子強度為轉移,而后者可影響DNA的剛度。
i是溶液中所有互補末端的深度的測量值,對于具有自身互補粘端的雙鏈dna而言,i=2NoMx10-3末端/ml這里No是阿佛伽德羅常數,M是DNA的摩爾濃度(單位:mol/L)。理論上,當j=i時,給定DNA分子的一個末端與同一分子的另一末端,以及與不同分子的末端相接觸的可能性相等。因而在這樣的條件下,在反應的初始階段中,環狀分子與多聯體分子的生成速率相等。而當j>i時,有利于重新環化;當i>j,則有利于產生多聯體。圖1.9顯示了DNA區段的大小與連接反應混合物中j:i之比分別為0.5、1、2和5時所需DNA濃度之間關系(Dugaiczyk等, 1985)。 現在考慮如下的連接反應混合物:其中除線狀質粒之外,還含有帶匹配末端的外源DNA片段。對于一個給定的連接混合物而言,產生單體環狀重組基因組的效率不僅受反應中末端的濃度影響, 而且還受質粒和外源DNA末端的相對濃度的影響。當i是j的2-3倍(即末端的濃度足以滿足分子間連接的要求,而又不致引起大量寡聚體分子的形成時)外源DNA末端濃度的2倍時,有效重組體的產量可達到zui大。這些條什下,連接反應終產物的大約40%都是由單體質粒與外源DNA所形成的嵌合體。當連接混合物中線瘃質粒的量恒定(j:i=3)而帶匹配末端的外源DNA的量遞增時,這種嵌合體在連接反應之末的理論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