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一體化醫院廢水處理成套裝置
魯盛環保地埋式一體化醫院污水處理設備處理流程主要包括兩級,其中經過一般沉淀消毒后,一級處理后可以直接外排,經初次沉淀后經化糞池進入格柵可以去除雜物,然后排入調節池、沉淀池與接觸池中,后經嚴格消毒后排放。
二級處理主要經生物手段的方式進行處理排放,有時也會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聯合的方式,其流程類似于一級處理,經格柵可以將污水中的雜物有效去除,生物二級處理可以經調節池,向二級池排入后會路過接觸池等其他設備,后排入下水道。

地埋式一體化醫院廢水處理成套裝置
醫院污水處理工藝設計
1 醫院污水處理工藝
當下,《醫院污水處理設計規范》為設計醫院污水處理的參照標準,同時醫院污水具有較為復雜的性質,放射性廢水在排入醫院排水系統之前必須經衰變池處理。
因醫院具有較為密集的人口,在選擇污水處理工藝時需要對其先進性、經濟適用性與穩定性進行綜合考慮,其中穩定性高、投入少、占用空間少、運行費用少為首要原則,保證污水能夠實現自動化處理,各項操作能夠得到簡化。
1.1 排入市政管道
采用一級或一級強化處理排到終端有二級污水處理廠的市政管道醫院污水,以此可以將其中的有害氣體、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致病微生物等有效消除,因醫院污水終會混合生活污水,因此一般理化指標所制定的要求不需要過于嚴苛,如 COD、BOD 和 SS 等。
醫院污水和居民污水會排入市政管道中,相比較于醫院污水,居民污水水質要差很多,以 COD 為例,醫院污水污染濃度在 90 ~ 250mg/L 之間,居民污水為 400 ~ 500mg/L。
相比較于居民生活污水,醫院污水數量少,但是需要單獨進行嚴格處理,二者終混合在市政管道內,若不能開展污水處理,則極易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1.2 在嚴格處理中并不能節約大量的消毒劑
為更好地節省消毒劑,醫院污水十分有必要開展高級別的前處理,以降低污水污染濃度、提高消毒效果。經研究發現,原污水通常經過一、二級處理后,消毒劑投入量相差不足 5mg/L。
對于經一級處理的醫院污水,在進行二級處理時采用調整加氯量的方法代替,在結果相同情況下,每噸水運行費用增加 0.02 ~ 0.04 元。
此外,二級處理不僅造價高、工藝繁瑣、運行費用較高,還會誘發各種擾民問題,如噪音和異味等。一二級處理的工程造價為 1:2 ~ 1:3,運行費用為 1:3。
脫硫廢水處理技術
為了保證石膏品質和脫硫系統穩定運行,需要排放一定量的脫硫廢水以嚴格控制氯離子濃度<2×104mg/L。以尚未投入生產的工程進行參考,比較常用的處理技術,即混凝沉淀法、廢水回用法、預處理+濃縮結晶+固體廢物處理法、煙道處理法、微濾/超濾+反滲透法用于實際工程的優缺點,選出經濟高效的廢水處理技術。
1混凝沉淀法
混凝沉淀法(俗稱三聯箱工藝)是傳統的物理化學法,主要由中和、沉淀、絮凝、澄清4部分構成。
具體工藝過程:(1)中和。通過在中和箱中加入石灰乳或其他堿性化學試劑,使pH值升高到9.0~9.5之間,鋅、鎳、鉻等重金屬離子可以生成難溶氫氧化物。同時,石灰乳漿液中的鈣離子與廢水中的氟離子生成難溶的氟化鈣。
(2)沉淀。通過在沉淀箱中加入有機硫化物,可以使鉛離子、汞離子反應生成難溶硫化物沉淀。
(3)絮凝。通過在絮凝箱中加入絮凝劑,可以使膠體顆粒與懸浮物顆粒凝聚成較大顆粒,助凝劑的加入可以強化絮凝,促進氫氧化物和硫化物的沉淀過程。
(4)澄清。絮凝后的廢水進入澄清池中澄清。澄清池上部分是凈水,通過pH調節達標后可直接外排;沉積在澄清池底部的是污泥,大部分污泥經過壓濾后形成泥餅,被外運集中處理,小部分污泥作為接觸污泥繼續返回中和箱。
活性污泥法工藝流程其中工藝有:
(1)傳統的SBR法:SBR工藝即間歇活性污泥法,它由一個或多個曝氣反應池組成,污水分批進入池中,經活性污泥凈化后,上清液排出池外即完成一個運行周期。每個工作周期順序完成進水 、反應 、沉淀 、排放4個工藝過程。
SBR工藝的特點是具有一定的調節均化功能,可緩解進水水質、水量波動對系統帶來的不穩定性。工藝處理簡單,處理構筑物少,曝氣反應池集曝氣、沉淀、污泥回流于一體,可省去初沉池、二沉池及污泥回流系統,且污泥量少,易于脫水,控制一定的工藝條件可達到較好的除磷效果,但也存在自動控制和連續在線分析儀器儀表要求高的缺點。
(2)CASS工藝:CASS工藝是一種連續進水式SBR曝氣系統,不僅具有SBR工藝簡單可靠、運行方式靈活、自動化程度高的特點,且除磷脫氮效果明顯。這一功能主要實現于CASS池通過隔墻將反應池分為功能不同的區域,在各分格中溶解氧、污泥濃度和有機負荷不同,各池中的生物也不相同。整個過程實現了連續進、出水。同時在傳統的SBR池前或池中設置了選擇器及厭氧區,提高了除磷脫氮效果
MBBR和A/A/O工藝簡介
MBBR工藝原理是通過向反應器中投加一定數量的懸浮載體,提高反應器中的生物量及生物種類,從而提高反應器的處理效率。由于填料密度接近于水,所以在曝氣的時候,與水呈*混合狀態,微生物生長的環境為氣、液、固三相。載體在水中的碰撞和剪切作用,使空氣氣泡更加細小,增加了氧氣的利用率。另外,每個載體內外均具有不同的生物種類,內部生長一些厭氧菌或兼氧菌,外部為好養菌,這樣每個載體都為一個微型反應器,使硝化反應和反硝化反應同時存在,從而提高了處理效果。
A/A/O工藝是厭氧-缺氧-好氧組合工藝的簡稱,是由三段生物處理裝置所構成。它與單級AO工藝的不同之處在于前段設置一厭氧反應器,旨在通過厭氧過程使廢水中的部分難降解有機物得以降解去除,進而改善廢水的可生化性,并為后續的缺氧段提供適合于反硝化過程的碳源,終達到高效去除COD、BOD、N、P的目的。
A/A/O系統的工藝流程是:廢水經預處理后進入厭氧反應器,使高COD物質在該段得到部分分解。然后進入缺氧段,進行反硝化過程,而后是進行氧化降解有機物和進行硝化反應的好氧段。為確保反硝化的效率,好氧段出水一部分通過回流而進入缺氧階段,并與厭氧段的出水混合,以便充分利用廢水中的碳源。另一部分出水進入二沉池,分離活性污泥后作為出水,污泥直接回流到厭氧段。
此次工藝的變化和調整以A/A/0工藝在2017年冬季的運行情況如下,污泥濃度3500mg/l并且保持浮動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