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立方米每時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
一體化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包括進水管,檢查口,出水管,填料腔,接觸氧化層,二級消毒過濾裝置,導流板,初級過濾板,導管,風機,污水池和外殼,所述的進水管設置在外殼的右上部;所述的檢查口均布設置在外殼的上部;所述的出水管安裝在外殼左下端;所述的填料腔設置在進水管的左側內腔;所述的接觸氧化層設置在污水池的上部位置;所述的二級消毒過濾裝置通過導管設置在初級過濾板的左側;所述的風機設置在導流板的左端。本實用新型的過濾板、粗濾孔,次濾孔、精濾孔和外殼的設置,有利于提高過濾和消毒效果,進一步提高工作的穩定性能和抗沖擊性能,降低維護成本,減少占地面積,進一步延長使用壽命。

2.5立方米每時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有益效果:由于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新型多功能一體化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 可以廣泛應用于農村或者社區生活水污染處理等領域。同 時,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的過濾板的設置,有利于提高過濾和消 毒效果,降低維護成本,進一步延長使用壽命。
2、本實用新型的粗濾孔,次濾孔和精濾孔的設置,有 利于提高過濾處理效果,擴大使用功能,延長使用壽命。
3、本實用新型的外殼的設置,提高工作的穩定性能和 抗沖擊性能,降低維護成本,延長使用壽命。

深度處理單元技術
1 吸附處理技術
將廢水通過由吸附劑組成的濾床,污染物質被吸附在多孔物質表面上或被過濾除去。活性炭是印染廢水深度處理中常用的吸附劑,其微孔多,比表面積可高達500~600 m2/g,具有很強的吸附脫色性能,特別適合相對分子質量小于400 的水溶性染料的脫色吸附。但活性炭對疏水性染料吸附效果較差,其再生也比較復雜且費用昂貴,限制了吸附法在印染廢水深度處理中的應用。天然礦物如高嶺土、硅藻土、活性白土以及煤粉等也具有較高的吸附性能,在印染廢水的深度處理中也有使用。另外,李蒙英等〔2〕 研究了利用青霉菌對印染廢水進行吸附處理,結果發現: 其對黑色和紅色染浴廢水的色度具有較好的處理效果,去除率達到了98.0%和74.5%,為吸附法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選擇。吸附法雖然見效快,但是使用后的吸附劑再生比較困難,如果不進行回收再生則容易產生二次污染。因此,研發新型高效且易再生的吸附劑是當前吸附方法的研究發展方向。
2 膜分離技術
膜對不同物質具有透過性差異,膜分離技術就是利用膜的這種特性,在一定的傳質推動力下,對混合物進行分離的方法。印染廢水深度處理所用的膜分離技術主要有微濾(MF)、超濾(UF)、納濾(NF)和反滲透(RO)。MF 和UF 常作為NF 和RO 的預處理; UF 能分離大分子有機物、膠體、懸浮固體;NF 能實現脫鹽與濃縮的同時進行;RO 能去除可溶性金屬鹽、有機物、膠粒等并截留所有離子。阮慧敏等〔3〕采用UF+RO 工藝對浙江某印染廠廢水生化處理后的出水進行處理,膜系統進水COD 100~350 mg/L,色度180 倍,電導率800~1 350 μS/cm。膜系統處理后出水COD<10 mg/L,色度1~2 倍,電導率<30 μS/cm。 Xujie Lu 等〔4〕采用生物濾池結合膜分離的方法,當進水COD 為150~450 mg/L 時,出水COD 降到50 mg/L 以下,去除率高達91%,且色度、濁度、鐵錳濃度的去除效果都非常好。
常規處理
(1)混合技術:理論上早已闡明混合是絮凝的基礎,要求快速劇烈的混合,以促進混凝藥劑擴散速度和壓縮水中膠體的雙電層,使膠體脫穩。但在實際工作中對混合長期未給予應有的重視。80年代中后期加強混合才成為給水界強調的觀點,因而也陸續出現了多種混合設備。有水力隔板混合、水泵混合、機械混合、混合池、槽等以及近幾年應用于給水行業上的靜態混合器。從混合設備形式上看,我國現有污水處理水平不遜于*國家。由于混合設備對水力條件、輸入能量、混合方式要求比較嚴格、設備、構造上的差異往往造成混合效果相差較大,單純從理論計算上進行混合設計,往往和預先設想結果有較大偏差,因而影響混合效果。*國家對廢水處理混合設備都作嚴格的測試,以期取得佳混合效果。例如美國混合設備的生產廠家對使用單位所需求的機械混合設備全部按1:1的比例,使用不同顏色的塑料珠進行混合測試,取得佳使用效果后方進入施工。而我國對混合的測試手段和測試設備不足,直接影響混合器效果。美國這種作法是我國應當學習和效仿的,也是我國環境保護技術與先進國家的差距所在。
(2)絮凝反應:我們的反應設備總體上和國外水平差距不大,傳統上的絮凝反應多采隔板反應,是建立在"近壁紊流"理論基礎上的。隨著給水理論的深入研究和發展,從能量耗散的角度出發提出"自由紊流"的微旋渦理論,我國在此理論之上研制出多種設備反應亦投入生產運行。但我國機械反應多為垂直軸機械反應,國外平流沉淀池多為水平軸機械反應,并采用液力無級變速式電機調頻無級變速。我國在前一段時間對縮短反應時間很感興趣,所設計的反應池停留時間有的短達7分鐘,認為這樣可以減少占地節約投資。現在隨著實踐和對高效反應的認識加深,又開始傾向延長反應時間,這與*國家的認識趨于一致。
(3)沉淀池:平流沉淀池是給水行業古老的一種池型,大型水廠應用較多,我國與國外技術水平相差無幾,所不同的是,國外停留的時間較長,一般為2~4小時,我國停留時間多為1~2小時。選擇較長的停留時間可以節約藥劑,提高沉淀后的水質,并有足夠的調節余地,抗沖擊負荷能力較強。停留時間短可以節省基建投資,減少占地面積。具體設計停留時間多長為好,這需要根據國家發達程度、沉淀后水質指標要求,并進行經濟技術比較后確定,根據我國水質標準和國情,采用1.5~2.0小時停留時間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