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處理400立方米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包括厭氧區、低氧區和沉淀區,厭氧區包括混合厭氧區和氣提區,混合厭氧區包括進水管,低氧區包括處理區和曝氣管,曝氣管包括氣源供應管,沉淀區包括斜管沉淀區、排泥管和出水槽,混合厭氧區與進水管連通,斜管沉淀區位于沉淀區的上端,排泥管位于沉淀區的下端;本發明的優點是省去污泥回流裝置,優化污染物生化需氧量,降低處理運行費用,提高處理效果。

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魯盛環保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包括厭氧區、低氧區和沉淀區,厭氧區包括混合厭氧區和氣提區,混合厭氧區包括進水管,低氧區包括處理區和曝氣管,曝氣管包括氣源供應管,沉淀區包括斜管沉淀區、排泥管和出水槽,混合厭氧區與進水管連通,斜管沉淀區位于沉淀區的上端,排泥管位于沉淀區的下端。
日處理400立方米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原水從進水管進入混合厭氧區,與活性污泥混合,在這個區進行厭氧反應,達到總磷的去除。之后通過氣提裝置提升到低氧區。在低氧區,通過有效控制需氧量進行短程硝化和反硝化,極大的節省運行費用和提高碳源的利用率。混合液進入沉淀區內,經過斜管沉淀區進行分離,沉淀水從斜管沉淀區的上端進入下一個處理構筑物,污泥從排泥管排出。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曝氣管鏈接有氣源供應管。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曝氣管可以通過氣源供應管實現需氧量的精確提供。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排泥管位于沉淀區的下端,便于及時排泥。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可以及時排出沉淀的老化污泥,實現污泥的更新換代,保證污泥的更新,同時避免污泥隨出水流出,從而影響出水效果。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進水管連通出水槽。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可以實現穩定的溢流出水,從而避免了出水的波動。
工藝技術參數:
厭氧反應器啟動:
當沒有現成的污泥時,應用多的是污水處理廠污泥池的消化污泥.稠的消化污泥有利于顆粒污泥形成。沒有消化污泥和顆粒污泥時,化糞池污泥、新鮮牛糞、豬糞及其它家畜糞便都可利用作菌種,,也可用敗污泥和魚塘底泥作接種污泥,但啟動周期較長。
污泥接種濃度至少不低10Kg˙VSS/m3反應器容積,但接種污泥填充量不大于反應器容積60%。污泥接種中應防止無機污泥、砂以及不可消化的其它物進入厭氧反應器內。
接種污泥啟動:啟動分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起始階段——反應池負荷從0.5-1.0kgCOD/m3d或污泥負荷0.05-0.1kgCOD/kgVSS˙d開始。進入厭氧池消化降解廢水的混合液濃度不大于COD5000mg/L,并按要求控制進水,低的COD負荷為1000mg/L。進液濃度不符合應進行稀釋。
進液時不要刻意嚴格控制所有工藝參數,但應特別注意乙酸濃度,應保持在1000mg/L以下。進液采用間斷沖擊形式,即每3~4小時一次,每次5-10min,之后逐步減斷間隔時間至1小時,每次進液時間逐步增長20~30min。起始階段,進水間隔時間過長時,則應每隔1小時開動泵對污泥攪拌一次,每次3~5min。
有益效果是:
福利院生活污水處理系統,通過將缺氧池、生物接觸氧化池、二沉池、污泥池、消毒池均布置在一體化處理設施內部,埋于地下,在地面上僅需建設風機房,節省占地,對地面環境無污染;通過二氧化氯發生器向消毒池投加消毒劑溶液,實現二氧化氯自動添加,通過鼓風機向預曝氣調節池、生物接觸氧化池、缺氧池通風供氧,污水在一體化設備中不斷循環,終經消毒池消毒后排出,實現污水處理,其排放水質可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B排放標準,生活污水處理問題,保護周邊水體水質。而對于人口規模較小的集鎮,本系統還可以間歇式運行,以實現其科學有效利用,延長系統的整體壽命。
厭氧反應的工藝控制條件:
溫度:按三種不同嗜溫厭氧菌(嗜溫5-20℃嗜溫20-42℃嗜溫42-75℃)工程上分為低溫厭氧(15-20℃)、中溫厭氧(30-35℃)、高溫厭氧(50-55℃)三種。溫度對厭氧反應尤為重要,當溫度低于優下限溫度時,每下降1℃,效率下降11%。在上述范圍,溫度在1-3℃的微小波動,對厭氧反應影響不明顯,但溫度變化過大(急速變化),則會使污泥活力下降,度產生酸積累等問題。
PH:厭氧水解酸化工藝,對PH要求范圍較松,即產酸菌的PH應控制4-7℃范圍內;*厭氧反應則應嚴格控制PH,即產甲烷反應控制范圍6.5-8.0,佳范圍為6.8-7.2,PH低于6.3或高于7.8,甲烷化速降低。
氧化還原電位:水解階段氧化還原電位為-100~+100mv,產甲烷階段的優氧化還原電位為-150~-400mv。因此,應控制進水帶入的氧的含量,不能因以對厭氧反應器造成不利影響。
反應機理:
厭氧反應過程是對復雜物質(指高分子有機物以懸浮物和膠體形式存在于水中)生物降解的復雜的生態系統。其反應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水解階段——被細菌胞外酶分解成小分子。例如:纖維素被纖維酶水解為纖維二糖和葡萄糖,淀粉被淀粉酶分解為麥牙糖和葡萄糖,蛋白質被蛋白酶水解為短肽和氨基酸等,這些小分子的水解產物能被溶解于水,并透過細胞為細胞所利用。
2.發酵階段——小分子的化合物在發酵菌(即酸化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為簡單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細胞外。這一階段主要產物為揮發性脂肪酸(VFA)醇類、乳酸、CO2、氫、氨、硫化氫等。
3.產酸階段——上一階段產物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4.產甲烷階段——在這一階段乙酸、氫、碳酸、甲酸和甲醇等被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細胞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