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處理80立方米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
一體化設備,包括將其內部分隔為前處理間、主處理間和清水操作間的一體化箱體,設置于前處理間內用于接收污水的缺氧處理箱,設置于主處理間內并與缺氧處理箱連通的膜反應箱,設置于膜反應箱內的膜組件,設置于清水操作間內并與膜反應箱連通的清水收集罐,設置于清水收集罐進水處的UV消毒裝置,以及設置于清水操作間內并通過管路與膜組件連接的曝氣機,所述缺氧處理箱和膜反應箱均設有排污管,所述清水收集罐上還設有與膜反應箱連通的反洗管。本發明通過一體化箱體將主要水處理組件整合,減小了設備體積,并用專門設計的膜組件,節省了設備制造材料,提高水處理效果,而且膜的抗污染性能大大提高,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

日處理80立方米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其過程如下:
(1)將生活廢水匯集于收集池中初沉;
(2)將收集池中的廢水定時格柵處理,除去大塊雜物后引入調節池內,通過調節試劑將廢水pH控制在5.5~7.5;
(3)將調節池內的廢水通入所述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的缺氧處理箱中,進行厭氧處理,去除80~85%的氨氮污染物,產生的污泥從排污管排至化糞池;
(4)經厭氧處理后的廢水,進入膜反應箱中,由膜組件進行過濾處理,其產水由集水管進入輸水管路中,產生的污泥由排污管排至化糞池,且定時通過曝氣管在膜反應箱內曝氣,提高過濾效果并對膜表面產生清洗作用,廢水在所述膜反應箱內的COD去除率為80~90%,產水水質指標達到COD為50~100mg/L,氨氮為8~15mg/L,TN為0.3~0.5mg/L,pH為6~9,SS為20~70mg/L;
(5)膜組件的產生通過輸水管路送入清水收集罐,并在進入清水收集罐前通過UV消毒器進行消毒;
(6)清水收集罐內的清水直接外排或作為灌溉水或景觀水;
(7)清水收集罐通過反洗管定期對膜反應箱清洗;
(8)化糞池定期清理,污泥固化外運填埋。
COD,化學需氧量;TN,totalnitrogen,總氮;SS,固體懸浮物;UV,紫外線;PVDF,聚偏氟乙烯。

傳統活性污泥法是在空間上設置不同設施進行固定地連續操作;而SBR是在單一的反應池內,在時間上進行各種目的不同操作。
1.進水工序
進水工序是反應池接納污水的過程。在污水流入開始之前是前個周期的排水或待機狀態,因此反應池內剩有高濃度的活性污泥混合液。這相當于傳統活性污泥法中污泥回流的作用,此時反應池內的水位低。在進水時間內或者說在到達高水位之前,反應池的排水系統一直處于關閉狀態。
一般間斷的來水通常采用一個反應器即可滿足需要,但若是連續來水,如24小時生產的工廠廢水,幾乎是連續排放的,那么一個反應池就處理不了全部污水,這樣處理系統就需要多個反應池來組成。這種連續進水的SBR系統,稱為連續時進水間歇式活性污泥法(CFIO)。
由于進水工序僅僅流入污水,不排放處理水,反應池起到了調節池作用,因此不像連續進水連續出水的傳統活性污泥法易受負荷變動的影響,在SBR法運行中,即使有水量與水質的變化,對處理水質也沒有多大的影響。
在污水流入的過程中,不僅僅看成水位的上升,而且也進行重要的生化反應(磷的釋放和脫氮等)。在此期間可分成三種情況:①曝氣(好氧反應);②攪拌(厭氧反應);③靜置。
在曝氣-好氧的情況下,有機物幾乎在進水過程中被氧化掉,該過程可稱為非限制曝氣過程。相反,攪拌-厭氧則抑制好氧反應,此過程為限制曝氣過程。靜置則采用靜止的方法。不管采用哪種形式,都是根據工藝要求和廢水的性質作為整體的處理目標來決定的,這SBR法大的特點。傳統活性污泥法中由于各構筑物和水泵的大小規格已定,改變反應時間和反應條件是非常困難的。
2.反應工序
當廢水注入達到預定容積后,進行曝氣或攪拌,以達到反應目的(去除BOD、硝化、脫氮除磷)。例如為達到脫氮的目的,通過好氧反應(曝氣)進行氧化、硝化,然后通過厭氧反應(攪拌)而脫氮。為保證沉淀工序的效果,在反應工序后期,進入沉淀工序之前需進行短暫的微量曝氣,去除附著在污泥上的氮氣。在反應工序的后期還可進行排泥。
3.沉淀工序
本工序對應于傳統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次沉淀池。停止曝氣和攪拌,活性污泥微粒進行重力沉淀和上清液分離。傳統活性污泥的二沉池是各種流向的沉降分離,而SBR的沉淀工序是靜止沉淀,因而有更高的沉淀效率。
4.排水工序
排出活性污泥沉淀后的上清液,作為處理后的出水,一直排放到低水位。反應池底部沉降的活性污泥大部分作為下個處理周期的回流污泥使用。過剩的剩余污泥引出排放。另外反應池中還剩下一部分處理水,可起循環水和稀釋水的作用。
5.待機工序
沉淀之后到下個周期開始的期間稱為待機工序。根據需要可進行攪拌或者曝氣。在厭氧條件下采用攪拌不僅省能量,同時對保持污泥的活性也是有利的。在以脫磷為目的裝置中,剩余污泥的排放一般是在待機工序之初和沉淀工序的后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