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清洗污水處理成套裝置
廢塑料清洗總排至調節池,在調節池作一定時間停留,使水質均勻。然后用泵將廢水提升進入氣浮池,在氣浮池前段分別投加高效COD去除劑,將廢水中大部分懸浮物膠質及大分子有機物等有毒有害物質從水中分離,水質*變清,同時添加PAM助凝劑,使顆粒變得更加緊實,在氣浮池利用溶氣系統產生的溶氣水中的微氣泡作為載體,粘附水中的懸浮物絮體,懸浮物隨微氣泡一起上升至水面,形成浮渣,使水中的懸浮絮體得到去除,尤其對于比重接近于水的塑料懸浮顆粒的去除,氣浮分離技術是有效的方法。
氣浮后的上清液水質*變清,基本能夠達到回用標準,大部分回用,少部分進入厭氧+二級好氧處理進一步處理,終出水達到《綜合污水排放標準》一級標準排放。

塑料清洗污水處理成套裝置調試和運行
根據工程實際運行效果,確定投加絮凝劑為聚合氯化鋁及聚丙烯酰胺,佳投加量分別為500mg/L、10mg/L。本系統關鍵的工藝是氣浮處理設施,設計分離室的表面積負荷8m3/m2.h,控制進水絮凝狀態良好、溶氣水回流比為50%、溶氣罐壓力在0.38Mpa、刮渣機每5分鐘走一個行程的條件下,該單元的廢水懸浮物的去除率高達90%,CODcr去除率基本上穩定在45%左右。經過上述物化處理工序,廢水回用率可達80%以上,回用廢水達到車間回用水質要求。

溫度對掛膜行為的影響
水溫是微生物的重要生存因子,在適宜的水溫范圍內微生物可大量生長繁殖。每一種微生物都有一個適生長溫度,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大多數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活動都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強,隨著溫度的下降而減弱。好氧微生物的適宜溫度范圍是10—35℃。水溫對硝化菌的生長和硝化速率有較大的影響。大多數硝化菌合適的生長溫度是25—30℃之間,當溫度低于25℃或者高于30℃硝化菌生長減慢,10℃以下硝化菌的生長及硝化作用顯著減慢。
江帆分別在10℃、20℃、35℃左右時進行掛膜試驗,同時在整個掛膜過程中測定填料上附著的微生物量,根據結果繪制不同溫度下的微生物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在10℃時,掛膜啟動較慢,經過7d才有明顯的生物膜附著,掛膜成熟經過了21d,附著生物量大值為2.1 g/L;在35℃時,經過4d生物膜開始形成,生物膜成熟經歷了大約19d,附著生物膜量大值為3.5g/L;在20℃左右時,經過2d生物膜開始形成,生物膜成熟經過了10d左右,附著生物膜量大值為5.7g/L。可見,溫度對掛膜的影響不大明顯,在15℃~30℃范圍內,填料表面生物膜都能夠形成,掛膜啟動的比較快。
溫度是影響生物活性和代謝能力的關鍵因素,其對硝化反應過程的影響主要在于硝化細菌的生長規律及生物活性上。
溫度對生物活性的影響表現為:一是對生化反應速率的影響;二是對氧的傳質速率的影響。
載體比表面積、表面粗糙度對生物膜附著性能的影響
微生物的表面積、表面粗糙度形成初期生物膜的主要因素。大的比表面積、粗糙度提高了載體對微生物的捕捉能力。
表面粗糙度大的載體對水流具有更強的重新分布能力使反應器內水流對載體上生物膜的剪切力變小,同時為微生物與基質之間的混合和接觸提供了有利的內環境,促進了生物膜在填料表面的積累。
粗糙表面比光滑表面具有更厚的層流邊界層,能提供良好的靜態水力學環境從而避免水流剪切力對附著微生物增長的不利影響,所以在生物膜形成的初階段,較大的比表面積、表面粗糙度可使生物膜的形成速度加快。
其特征在于:地埋式污水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格柵井1、調節池2、初沉池3、動力氧化接觸池4、澄清池5,以及和動力氧化接觸池4連接的風機房6;所述的動力氧化接觸池4包括反應器主體7、反應器內殼8、旋切式攪拌器9;反應器內殼8設置在反應器主體7內部,其底部開口與反應器主體7連通;旋切式攪拌器9貫穿反應器主體7和反應器內殼8設置;反應器內殼8內部形成曝氣區10,反應器內殼外壁與反應器主體內壁之間的空間上方形成排水區11,下方形成污泥沉淀區12;反應器主體7底部設置有曝氣管13。
進一步,所述的反應器內殼8內部布置有若干納米懸浮生物載體。
進一步,所述的旋切式攪拌器9包括電機14和攪拌棒15;電機14安裝在反應器主體7外部上方,其上連接伸入曝氣區10的攪拌棒15。
進一步,所述的調節池2內部安裝有與初沉池3連通的潛污泵16。
進一步,所述的風機房6通過曝氣管13與動力氧化接觸池4連接,外部安裝有太陽能板17,內部設置有與太陽能板17和風機18相連接的蓄電池19,風機18的出氣口與曝氣管13連通。
進一步,所述的澄清池5內部設置有下部出水的隔板20將澄清池5分成兩部分,隔板20的一側為進水池21,另一側為出水池22;出水池22的一側設置有與其上部連通的消毒池23。
進一步,所述的調節池2和初沉池3之間安裝有隔油池24;隔油池24從進水側到出水側依次設置有兩個下部出水的隔油板25和一個上部出水的溢流板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