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t/h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裝置
地埋式可實現標準化、自動化流水線式 的生產,具有拆裝方便,質量好成本低,防腐性能好,實用性強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屬于污水處理領域,可適用于新建污水處理設備,也可 適用于對老污水處理廠進行設備改造,特別適用于對拆裝、體積要求高的污水 處理設備。

調試階段
調試階段
1.初期(3d)
①首先將生化池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和部分待處理的污水,然后將污泥倒入物料化制池。一般第1次投加20m3污泥,同時投加大糞等培養料,加水攪拌后按比例均勻投加到各生化池內。投加培養料以生化池COD的質量濃度控制在300mg/L為準。然后按比例補加普鈣(由于投加大糞無需補加氮源)。
②悶曝:投料后進行悶曝。水氣體積控制在1:(5~10)。第1天曝氣采取6h充氧,4h停機的方式進行。
③再次投料:經過1d悶曝后,第2天COD的質量濃度降至100mg/L左右。需再次投料,第2次可投入10~15m3污泥至化料池,(留下部分作為備用)。同時投加以大糞為主的培養料,投加培養料仍以控制生化池COD的質量濃度在200~300mg/L為標準。根據需要補磷后悶曝。
④悶曝:第二、三天的悶曝可減少停機時間,生化曝氣可控制為開6停2。
2.中期(4~7d)
一般經過2~3d的悶曝后,通過顯微鏡鏡檢,可能會看到少量的原生動物。原則上,此時每天定時補加碳源逐步以地腳面粉為主。同時投加普鈣和尿素,以補充磷源和氮源。補充碳源的標準仍以生化池COD的質量濃度在200mg/L左右為準。
此階段為排除生化代謝物,生化池需適量換水,同時繼續進行悶曝。此階段為加速污泥菌膠團的形成,在生化池中可適量投加粉狀PAM。

4t/h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裝置
工藝流程:
本污水主要工藝過程設計如下:生活污水經過一道格柵,去除水中較大的懸浮、漂浮物和帶狀物,上清液重力流入調節池,調節池調節污水的水量和水質。調節池出水提升進入*生化池(缺氧池)和O級生化池(好氧池)進行生化處理。本工程污水中有機成份較高,BOD5/CODcr=0.5,可生化性很好,因此采用生物處理方法大幅度降低污水中有機物含量是的。由于污水中氨氮及有機物含量較高,特別是有機氮,在生物降解有機物時,有機氮會以氨氮形式表現出來,氨氮也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控制指標,因此污水處理采用缺氧好氧A/O生物接觸氧化工藝,即生化池需分為*池和O級池兩部分。在*池內,由于污水中有機物濃度較高,微生物處于缺氧狀態,此時微生物為兼性微生物,它們將污水中有機氮轉化為氨氮,同時利用有機碳源作為電子供體,將NO2--N、NO3--N轉化為N2,而且還利用部分有機碳源和氨氮合成新的細胞物質。所以*池不僅具有一定的有機物去除功能,減輕后續O級生化池的有機負荷,以利于硝化作用進行,而且依靠污水中的高濃度有機物,完成反硝化作用,zui終消除氮的富營養化污染。經過*池的生化作用,污水中仍有一定量的有機物和較高的氮氨存在,為使有機物進一步氧化分解,同時在碳化作用趨于*的情況下,硝化作用能順利進行,特設置O級生化池,O級生化池的處理依靠自養型細菌(硝化菌)完成,它們利用有機物分解產生的無機碳源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作為營養源,將污水中的氨氮轉化為NO2--N、NO3--N。在*和O級生化池中均安裝有填料,整個生化處理過程依賴于附著在填料上的多種微生物來完成的。在*池內溶解氧控制在0.5mg/l左右;在O級生化池內溶解氧控制在3mg/l以上。O級池出水一部分回流至調節池進行內循環,以達到反硝化的目的,另一部分進入沉淀池進行沉淀,進行固液分離。分離后的出水進入出水消毒池。出水消毒池出水達標排放。
前期準備階段
1.物料準備
①污泥準備
對于萬立方米級污水處理裝置而言,其生化池體積較大,為了保證生化池初始污泥濃度,需要準備投加的原始污泥量很大。理論上講,投加后生化池的污泥的質量濃度好控制在2500mg/L左右。實際運行時,為了節約成本,調試期間初始污泥的質量濃度可控制在1500mg/L左右,一日處理1×104m3污水生化時間為12h的污水處理裝置為例,調試前需準備含水率在80%的活性污泥約40m3。污泥品種好是同類或相似的活性污泥。如有困難,其它活性較強的污泥也可使用。污泥在使用前為保證一定的活性,對待用的污泥需進行噴水保濕處理,在保濕條件下污泥的活性至少可保持15d以上。
②碳源培養寄的準備
生化調試過程中理想的碳源是大糞及淀粉。一般來說調試前期以加入大糞為主,中后期以加入淀粉為主,為接生成本,淀粉可用地腳面粉替代。由于大糞無法事先儲存,因此,事前需和有關部門確定好調試期間需要的數量。調試期間碳源準備量一般按如下原則進行估算。每天投加到生化池的COD量按混合后生化池COD的質量濃度在200~300mg/L水平計,其中地腳面粉COD的質量折算量約為1t[COD]/t[面粉]。大糞的COD折算比較困難,根據經驗,在整個調試期間需100~150m3的大糞。加入大糞的目的除補充碳源外,還可增加生化池菌種的引入。地腳面粉可準備10~15t。
③磷源、氮源的準備
補充碳源一般以普鈣Ca(H2PO4)2為主,補充的氮源以尿素CO(NH2)2為主。生化池COD的質量濃度在300mg/L時估計BOD5值一般以100mg/L計,補充量按m(BOD5):m(N):m(P)=100:5:1折算,每天需補充淀粉2000-3000kg,尿素100kg,補普鈣200kg,質量比按照淀粉:尿素:普鈣=20-30:1:2補給。調試期間需準備尿素2~3t,普鈣5~6t。
污水系統運行概述
1.預處理(包括粗格柵池、進水泵站、細格柵池及旋流沉砂池) 粗格柵池內安裝2臺格柵除污機。污水中的較大的雜物,如樹枝、塑料袋等在此處得以去除,且能夠起到保護下階段設備的作用。機械格柵的工作根據粗格柵前后的液位差由PLC自動控制清污動作,同時設置定時自動控制和手動控制。污水提升泵站內安裝4臺潛水污水泵,將污水提升至細格柵池,潛水泵的工作依據泵站內的水位而設定的程序實現自動控制。粗格柵池及污水提升泵站其它安裝設備主要有啟閉機、電動葫蘆等設備。
細格柵池內安裝回轉式細格柵除污機2臺(D=1640mm,b=6mm),污水中較細的雜物在此得以去除,細格柵的工作根據細格柵前后的液位差由PLC自動控制清污動作,同時設置定時自動控制和手動控制。污水沿切線方向進入沉砂池,旋流沉砂池通過機械攪拌產生水力渦流,使泥砂和有機物分離以達到除砂的目的,氣提抽砂與砂水分離機聯動工作,將污水中砂粒分離出來。細格柵池及旋流沉砂池其它安裝設備主要有螺旋輸送機、旋流池攪拌設備、羅茨風機等設備。
2.生物處理設備安裝概況 自沉砂池出來的污水經鋼管D480流入四溝式氧化溝,然后流入二沉池,經過與加氯加藥車間生產的氯化氣混合消毒后進入接觸池即可達標,經流量計后排放進入河。氧化溝主要包括的設備安裝為潛水攪拌器、曝氣轉盤等設備。
3.污泥處理 為了保持氧化溝中污泥濃度不變, 過多的污泥必須要排走。剩余污泥由污泥泵轉送到脫水機房。
工藝流程:
本水→格柵→調理池→提升泵→生物反響器→循環泵→膜組件→消安裝→中水貯池→中水用水系統。工藝流程說明:污水經格柵進入調理池后經提升泵進入生物反響器,通過PLC控造器開啟曝氣機充氧,生物反響器出水經循環泵進入膜別離處置單位,濃水返回調理池,膜別離的水顛末快速混合法氯化消后,進入中水貯水池池。反沖刷泵操縱清洗池中處置水對膜處置機械工具停止反沖刷,反沖污水返回調理池。通過生物反響器內的水位控造提升泵的啟閉。膜單位的過濾操縱取反沖刷操縱可主動或手動控造。當膜單位需要化學清洗操縱時,封閉進水閥和污水循環閥,翻開藥洗閥和藥劑循環閥,啟動藥液循環泵,停止化學清洗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