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諸城春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文章>>廢水中污染物及危害
15
些有機氮或以這些有機氮為原料的工業排放的廢水中會含有這些有機氮。鋼鐵、煉油、化
肥、無機化工、鐵合金、玻璃制造、肉類加工和飼料生產等行業排放含有氨氮的工業廢水,
皮革、動物排瀉物等新鮮廢水中氨氮初始含量并不高,但由于廢水中有機氮的脫氨基反應,
在廢水貯存或在排水管道中駐留一段時間后,氨氮的濃度會迅速增加。工業廢水中有機氮
或氨氮濃度取決于原料的性質、采用的生產工藝、水的消耗量及水的重復利用率等多方面
因素。
氨氮是一種肥料,能被植物和微生物直接利用,但游離的
NH
3
對魚類有很強的毒性,
不同魚類的
NH
3
致死濃度在
0.2
~
2.0mg/L
之間。有機氮在水中經微生物作用,可以分解轉
化成氨氮或硝酸鹽,如果這一過程進行的較劇烈,促使氨氮和硝酸鹽氮在水中過量積累,
就會導致水中有毒物質增多、溶解氧降低。如果排入自然水體的污水中凱氏氮含量過大,
就可能對魚類生長造成威脅,同時還可能為水生植物(如各種藻類等)提供過多的營養物
質,即為水體富營養化創造條件。
對有機氮工業廢水可采用生物法處理,在微生物去除有機碳的同時,通過生物同化及
生物礦化作用將廢水中的有機氮轉化為氨氮。氨氮廢水的處理方法有汽提、空氣吹脫、離
子交換、活性炭吸附、生物硝化和反硝化等。
33.
廢水中硝酸鹽氮和亞硝酸鹽氮的來源有哪些?處理方法有哪些?
化肥制造、鋼鐵生產、火藥制造、飼料生產、肉類加工、電子元件及核燃料生產等工
業排放的廢水中含有高濃度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某些含有有機氮或氨氮的工業廢水起初
也許不含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但對這些廢水進行好氧生物處理時,就有可能轉化成硝酸鹽
或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是氮循環的中間產物,在水中的穩定性很差,在有氧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可
被氧化成硝酸鹽,在缺氧或無氧條件下可以被還原為氨。因此,在清潔的水體中,亞硝酸
鹽的含量很低。含氮有機物無機化分解zui終階段的代表產物是硝酸鹽,因此當水中的氮主
要以硝酸鹽形式為主時,可以表明水中含氮有機物含量已很少,水體已達到自凈。如果水
中含有較多的硝酸鹽而又含其他各種含氮化合物時,表明水體的自凈過程正在進行或水體
正在受到硝酸鹽廢水的污染。
同時測定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氮和硝酸鹽氮等三種無機氮,并結合有機氮和總氮
的分析化驗結果,可以分析水體受含氮化合物污染的程度和自凈狀況。同樣可以利用這些
氮化物的分析結果,判斷污水處理的效果,指導調整脫氮工藝的運行。
16
亞硝酸鹽在胃里可與仲銨作用形成強致癌物亞硝銨,是人體健康的毒理學指標。硝酸
鹽在人體內可以還原為亞硝酸鹽,所以飲用硝酸鹽濃度較高的水,對人體健康也有危害。
兒童飲用高硝酸鹽含量的飲水,會使血液中變性血紅蛋白增加而出現中毒。因此,國家有
關標準對水體中硝酸鹽濃度做了規定,其中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硝酸鹽zui高允許濃度為
20mg/L
(以
N
計),地表水質量標準(
GB
3838-2002
)規定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的
硝酸鹽zui高允許濃度為
10mg/L
(以
N
計)。
處理含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工業廢水的常規方法是生物反硝化脫氮,對于少量的含硝酸
鹽或亞硝酸鹽工業廢水,還可以采用電滲析、反滲透、離子交換等方法。
34.
廢水中磷酸鹽和有機磷的來源有哪些?處理方法有哪些?
磷是植物和動物生長的基本養料,
并和氮一樣是通過分解和光合作用來實現磷循環的。
由于磷酸鹽很容易被植物利用,并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為蛋白質,所以正常地表水體中不會
存在高濃度的磷。化肥、農藥、人類糞便和食物殘渣及含磷洗滌劑是地表水體含磷量增加
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城市生活污水是增加地表水體含磷量的主要來源之一。普通生活
污水中的含磷量為
10
~
15mg/L
,其中
70%
是可溶性的。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系統和鍋爐水處
理系統磷肥廠等會排放含有磷酸鹽的工業廢水,有機磷農藥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出來含有有
機磷的工業廢水。有機磷化合物主要包括磷酸酯、亞磷酸酯、焦磷酸酯、次磷酸酯和磷酸
胺等類型,有些有機磷化合物的毒性很大,如一些磷酸酯對神經系統有劇烈的毒害作用。
有機磷化合物屬于難生物降解物質,可以采用強氧化劑氧化法、水解法、吸附法等形
式預處理后再用生物法處理。在含磷廢水生物處理過程中,有機磷可以轉化為正磷酸鹽。
然后可以和含磷酸鹽廢水一樣利用化學法或
A/O
法、
A
2
/O
法、
Phostrip
法等生物除磷工藝流
程實現zui終排放廢水的磷含量達標。
35.
廢水中致病微生物的來源有哪些?其危害是什么?處理方法有哪些?
一般認為廢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有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原生動物和真菌等五種,
立克次氏體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一些微生物學家把以致梅毒體為代表的致病螺旋體歸納
為第六種致病微生物,而螺旋體介于細菌和原生動物之間。有些高于原生動物的微生物,
如線蟲也能致病。生活污水及屠宰、生物制品、醫院、制革、洗毛等工業廢水中常含有這
些能傳染各種疾病的致病微生物。這些污水亂排亂放污染環境后引發傳染性疾病流行。歷
*流行的瘟疫,有的就是水媒型傳染病,比如說
1991
年秘魯的霍亂大流行和
1998
年上海
市的肝炎流行,都是由于水體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而引起和爆發的。
17
對致病病原體較為集中和含量較大的污水進行單獨消毒處理,然后再和其他污水
一起進行二級生化處理,這樣可以減少消毒劑的消耗量。因為病原體在水中的存活時間較
長,有的病毒和寄生蟲卵用一般的消毒方法難以殺死。消毒殺菌的方法有氯、二氧化氯、
臭氧等氧化法、石灰處理、紫外線照射、加熱處理、超聲波等,另外超濾處理也可以除去
水中大部分的細菌。就細菌、病毒的去除而言,臭氧氧化、紫外線照射等方法效果很好,
但處理后的水中沒有類似余氯的剩余消毒劑,無法防止微生物的再繁殖,通常需要在處理
后再補充加氯處理。
36.
熱污染對環境或二級生物處理的影響有哪些?
電廠、
石油化工廠等工業生產過程中經常排放溫度大于
30
o
C
的熱水,
如果直接排入水體
將會使水體因溫度升高而導致溶解氧含量降低,
而水溫升高又使水生生物的代謝速率增大,
即形成一方面水中的溶解氧大量減少,另一方面水中生物需氧量加大,從而水生生物的正
常生長活動產生不利影響,zui終導致水體自凈能力的降低和水質惡化。同時,水溫的升高
可以使水中某些毒物的毒性增強,
比如水溫升高
10
o
C
,
同樣含量的氰化鉀對魚類的毒害效應
可增加
2
倍。另外水溫的升高還可以使大部分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促使底泥中的某些
污染物向水體轉移。
排入污水處理場,在冬季有利于提高二級生物處理系統的溫度,使活性污泥的活性不
因冬季氣溫低而降低太多;但在夏季氣溫較高時,若不采取適當降溫措施,將會導致二級
生物處理系統的溫度過高,使活性污泥的活性降低,甚至于導致二級出水水質變差。
37.
廢水中放射性同位素的來源有哪些?其危害是什么?處理方法有哪些?
放射性同位素種類繁多,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放射性廢水主要來自于核能工業、放
射性同位素實驗室、醫院、自動化儀表、軍事訓練及一些工業生產過程。
放射性廢水可按其放射性水平分為高、中、低放射性廢水三類。放射性廢水由于其化
學性質、放射性同位素組成、放射性強度的不同,處理方法也不相同。常見方法包括稀釋
法、放置衰減法、反滲透濃縮低放射性法、蒸發法、超濾法、混凝沉淀法、離子交換法、
固化法等。對于低濃度的放射性廢水,首*行酸堿中和處理,然后通過活性污泥池、生
物濾池、氧化塘等生物處理設施,利用微生物的激烈活動使廢水得到凈化。
38.
廢水色度的來源有哪些?其危害是什么?處理方法有哪些?
色度廢水的主要來源是染料、紡織印染(有機染料)、造紙制漿(木質素)和制革(鞣
酸)等,這些工業廢水往往含有深度的、持久性的顏色。
18
一般來說,水中難生物降解的色是無毒的,不會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對污水的深
度處理影響不大。但要維持水體中合適的溶解氧濃度和水中植物有效能進行光合作用,就
要求入射光線的
10%
到達需要光合作用的深度。如果色度太高,就會影響射入光線的量,從
而影響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就是說降低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進而影響魚類等水生動物
的生長。因而要求排入水體的廢水色度一級標準必須達到
50
以下。由于一般的生物處理對
色度無效,所以色度處理往往成為污水處理的一個難點,需要使用濕式氧化法等成本和技
術要求較高的方法進行專門處理。
普通沉淀和生物處理對以上工業廢水的去除效果較差,用氯或臭氧氧化的方法除色效
果較好,但氧化劑消耗量很大,因此造價昂貴。制漿廢水的脫色方法有投加硫酸鋁凝聚沉
淀法、石灰凝聚沉淀法、聚合樹脂分離法、電凝聚法等。染料、印染廢水的呈色污染物成
分復雜,很難用單一處理方法解決問題。染料、印染廢水的脫色方法有生物法(如延時曝
氣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接觸氧化、塔式生物濾池及生物轉盤等生物膜法)、化學混凝分離法、
活性炭法和電凝聚法等,有時要將上述方法聯合處理,例如接觸氧化
-
生物活性炭法、粉末
炭活性污泥法等。近年來,濕式氧化法也已被用來處理含色廢水。
39.
廢水發泡的原因有哪些?
泡是氣體表面覆蓋著薄的液體膜,因此,即使在純水中激烈地通入空氣,也會產生泡
沫。用玻璃杯在壓力很大的水下接水,有時杯中水呈乳白色、過一會兒又變成無色,
也是因為空氣溶入水中形成了許多微小的氣泡。但由于在上述情況下氣泡表面的薄膜不穩
定,所以泡沫就會很快消失。只有水中或多或少含有一些可以使薄膜穩定化的物質,泡就
相對穩定,隨之而來便產生發泡現象。可使薄膜穩定化的物質主要有以下幾種:
⑴表面活性劑:用于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表面活性劑,是發泡的主要因素。表面活
性劑的活性越高,則越容易發泡。表面活性劑的濃度越大,泡越難以消失。
⑵表面活性物質:淀粉、蛋白質、蔗糖等雖然不象表面活性劑那樣具有表面活性,但
因為其分子中具有親水基和親油基,因此可以象表面活性劑那樣在膜中定向,使膜穩定。
⑶各種懸浮物質:有些懸浮物質單獨存在,不會發泡,但如果混入因表面活性劑等產
生的泡中,卻可以使膜穩定,成為難以消失的泡。例如,造紙廢水中的微細紙漿,食品廢
水中的淀粉、蛋白質、蔗糖類原料中的纖維質及廢水處理中的活性污泥等,尤其是處理食
品廢水的曝氣池活性污泥中的泡沫zui難消失。
⑷鹽類:含有氯化鈉、硫酸鈉、硫酸鋁等鹽類的廢水,單獨存在時幾乎不發泡,但和
19
懸浮物質一樣,有助于形成難以消失的泡。
⑸溫度:一般來說,混入表面活性劑的廢水,溫度越高,發泡量越大。而且發泡廢水
表面上的外部氣溫越低,泡越穩定,越難以消失。
⑹
pH
值:通常情況下,
pH
值越高,泡越難以消失。
40.
發泡物質的來源有哪些?對污水處理系統的危害是什么?
在紙漿、纖維、食品、發酵、合成橡膠(樹脂)、涂料、石油工業等工業的生產過程
中,因為原料和添加劑的性質等原因,不僅會因產生發泡現象影響生產,而且在處理含有
這些原料和添加劑成分的這類工業廢水時,會使廢水處理設施(如曝氣池和沉淀池)因泡
沫現象而不能正常運轉,同時,泡沫飛濺也會影響周圍的環境。
發泡對廢水處理對曝氣池和沉淀池產生的危害可以歸納如下:
⑴曝氣池:
利用鼓風機或機械將空氣中的氧向曝氣池中廢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傳送,
很容易產生大量的泡沫。在廢水中使薄膜穩定化的上述物質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泡沫就
會越積越多,直至溢出曝氣池,引起外部設備的污染、操作條件惡化和環境衛生變差等問
題。殘留在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微細泡沫同時又是二沉池產生泡沫的直接原因。
⑵沉淀池:從曝氣池而來、已夾帶微細泡沫的活性污泥混合液進入二沉池后,微細泡
沫會使活性污泥上浮流出,積累一定量后,二沉池表面會積聚大量泡沫浮渣,不僅有礙觀
瞻,而且還會引起二沉池出水懸浮物超標,影響污水處理的效果。
41.
污水的臭味是哪些成分形成的?
通常所說的污水臭味是由于污水中有機物的分解消耗氧量不能及時得到補償而導致厭
氧發酵而產生某些氣體造成的,有魚腥臭、氨臭、腐肉臭、腐蛋臭、糞臭等多種形式。廢
水中含有了一些有臭味的成分可以使污水具有特定的臭味,比如廢水中存在
H
2
S
時,就會具
有臭雞蛋味,廢水中微生物尤其是藻類的*變質會產生魚腥臭味。
另外,工業廢水中含有某種有特殊臭味的揮發性有機物質也會使廢水產生臭味,例如
含有*的廢水就具有特殊的*氣味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