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體干細胞組織平衡機制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博士生胡政在翟巍巍博士和吳仲義教授共同指導下,通過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符云新(Yun-XinFu)教授合作,利用群體遺傳學理論建立了體細胞的溯祖模型(coalescentmodel),定量描述了干細胞的不同形式的分裂模式和細胞之間祖先關系樹之間的,研究發現小鼠腸道上皮成體干細胞維持組織平衡的分裂模式是一個 隨著年齡階段逐步演化的特征,這也是脊椎動物實體組織*次觀察到上述現象。該發現對于研究包括人在內的高等動物的組織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該學術論 文已于2月28日在線發表在《PLoS遺傳學》(PLoS Genetics)上。
成體干細胞組織平衡機制研究獲新進展
成體干細胞作為一類具有特定分化潛能的細胞,廣泛存在多細胞生物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中,并具有維持組織平衡和再生的功能。在穩定的環境中,成體干細胞 維持組織平衡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不對稱的分裂方式,干細胞每次分裂時,一個子細胞仍然維持干細胞狀態,而另一個子細胞進入分化狀態。這種維持平衡的方式 被稱為細胞不對稱(cellasymmetry)模式;另一種是對稱的分裂方式,每次分裂時,干細胞兩個子代細胞的命運相同,要不都是干細胞,要不都是分化細胞。當分裂成兩個分化細 胞的比例和分裂成兩個干細胞的比例相同時,群體中干細胞數量仍是平衡的。這樣的維持平衡的方式被稱為群體不對稱(populationasymmetry)模式。
以前的研究發現,從無脊椎動物(包括果蠅,線蟲)到脊椎動物(包括小鼠和人類),不同的組織所采用的平衡模式既有保守的一方面,也有差異的另一側 面。前期研究發現,無脊椎動物大多采用細胞不對稱模式(例如果蠅生殖干細胞,神經干細胞),而脊椎動物組織更傾向采用群體不對稱模式(例如小鼠腸道表皮干 細胞,精原干細胞)。這些證據一般來自于干細胞譜系示蹤(lineagetracing)的實驗方法。由于一般缺少穩健的特定成體干細胞標記物,而且需要構建定點轉基因重組體系和長時間示蹤,所以該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群體遺傳學作為進化生物學的一個核心分支,為研究細胞群體演化提供了很多理論和方法學的積累。在細胞群體中,干細胞不同的分裂模式會對細胞群體的更 新方式產生重要的影響,繼而會產生不同形式的細胞之間的祖先關系(genealogicalrelationship)。這樣的祖先關系和人類種群的家譜關系很類似。
北京基因組所研究人員利用不同年齡小鼠的腸道上皮細胞的單細胞測序數據,通過溯祖模型進行了分析和推斷。研究發現,年輕小鼠(52天)的腸道干細胞 大部分采用*種細胞不對稱模式,而成年小鼠(340天)的腸道干細胞則*采用是第二種群體不對稱方式。該研究*次發現,成體干細胞維持組織平衡的分 裂模式是一個隨著年齡階段逐步演化的特征(見圖),這也是脊椎動物實體組織*次觀察到上述現象,對研究脊椎動物組織更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該研究結合 了單細胞測序,發育生物學,群體遺傳學在內的多門學科,是多學科交叉的一次創新的嘗試。成體干細胞組織平衡機制研究獲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