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輔助生殖技術中胚胎活檢技術環節安全性評估
日前,中科院動物所周琪研究員領導的生殖工程研究組與南京醫科大學沙家豪教授實驗室合作,研究利用小鼠作為動物模型,按照人PGD胚胎活檢操作流程構建了PGD活檢小鼠模型,并且對胚胎早期發育、植入率及出生情況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子代的生理表型進行長期觀察,發現這些小鼠在體重指標上與對照組小鼠存在差異,更重要的是在針對小鼠學習和記憶力的行為學檢測中,PGD活檢小鼠模型與對照組相比存在顯著差異。針對這種表型,采用蛋白質組學的方法,對小鼠腦部蛋白質表達進行了分析。在全部差異蛋白中,約50%蛋白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具有密切的關聯。活檢組小鼠的脫髓鞘病理表型明顯增加,在髓鞘切面面積及密度上都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因此,研究提示活檢技術有可能誘發子代小鼠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有必要增加對輔助生殖技術中相關環節的基礎研究,建立規范的操作體系,從而將這種風險降低到zui小。
據悉,第三代輔助生殖技術在1990年獲得成功。這項技術主要針對家族遺傳病史的人群及高齡產婦,在其胚胎發育早期利用胚胎活檢技術去除一個卵裂球,經分子生物學檢測后,正常的胚胎將被移入婦女子宮,而異常的胚胎將被棄掉,因此這種技術稱之為植入前遺傳診斷(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技術。這項技術的重要意義在于已經不單單是針對治療那些不孕不育人群,而是通過這項技術可以提高整體的人口出生質量,提高人口素質。但是針對這項技術開展的基礎研究還比較薄弱,特別是針對該技術在子代長期發育中是否存在潛在的風險還沒有被闡述。(
21:克隆胚胎干細胞與正常受精胚胎干細胞具有相似發育潛能
近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高紹榮實驗室與北京蛋白質中心等合作在Proteomics雜志在線發表題為“Embryonic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somatic cloned and fertilized blastocysts are post-transcriptionally indistinguishable: A MicroRNA and protein profile comparison”的文章。該文章報道了使用miRNA芯片和蛋白質組技術分析了體細胞克隆胚胎干細胞和正常受精胚胎干細胞在miRNA水平和蛋白質表達水平,證明體細胞克隆胚胎干細胞與正常受精胚胎干細胞在轉錄后水平高度類似。
體細胞核移植可以利用特異個體的分化細胞構建克隆胚胎從而可能得到病人特異的核移植胚胎干細胞系,已有的報道已經在小鼠和非人靈長類中基于這種技術成功實施了治療性克隆。但是由于在克隆動物中發現了大量嚴重的異常表型,導致了人們對于治療性克隆在安全性上的擔心。雖然在轉錄水平和發育潛力上,克隆與正常受精的胚胎干細胞系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在轉錄后水平上的系統比較還是空白。為了鑒定克隆和正常受精的胚胎干細胞在轉錄后水平上是否存在差異,我們通過miRNA芯片、2-D DIGE和生物信息學方法,比較了5個克隆和相對應的正常胚胎干細胞系的miRNA和蛋白質的表達豐度。進一步用stem-loop RT-PCR檢測特異miRNAs的表達水平,運用質譜分析技術進一步鑒定差異表達蛋白。我們的結果表明,在miRNA和蛋白質表達豐度上,克隆和正常受精的胚胎干細胞是高度類似的,這些結果與它們類似的發育潛力和轉錄水平是一致的,進一步證明克隆胚胎干細胞和正常受精來源的胚胎干細胞具有高度類似的治療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