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和試劑-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發展及現狀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是由化學、生物化學、臨床醫學等學科交叉滲透逐漸形成的一門獨立學科。追溯歷史,臨床生物化學檢驗這門學科的孕育、發展和形成經歷了80年左右的時間。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就開始對人體的化學組成,如蛋白質、氨基酸和糖類等,以及體液相關成分含量的病理變化,進行了系列研究。1918年,Lichtuitz首先出版了《臨床化學》專著;1931年,Van Sl’yko出版了《臨床化學》教科書。這兩本書概括了這段時期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有關成就,標志著這一學科的初步形成。
20世紀40年代,在蛋白質與氨基酸、營養與健康、酶的代謝調節等方面的研究成就,使生物化學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20世紀50年代,發現蛋白質C【螺旋的結構形式:1953年,Watson JP和Crick FH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DNA雙股螺旋結構模型,用核酸分子結構的特征解釋生命現象,并提出了遺傳中心法則,開創了分子生物學時代。20世紀80年代發明的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術剛出現,即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這一系列輝煌的成就,將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大大地向前推進。
隨著生物化學和檢驗醫學的發展,臨床生物化學檢驗這門學科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光光度技術、離心技術、層析技術、電泳技術、放射性核素、免疫學技術和質譜分析等技術的陸續應用,有力地推動了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的發展。比如酶法分析的建立,為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提供了大量更可靠、更靈敏的檢驗技術。化學發光技術、免疫學技術等大大促進了體液中微量生物化學物質的檢測。*的出現讓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變得更快速、更微量和更準確,信息化程度更高。今天隨著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發展將更加迅速,目前已成為轉化醫學的重要途徑,必將進一步推動臨床醫學整體水平的提高。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在臨床醫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已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和廣泛的社會影響。純化學與應用化學協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t-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設有臨床化學專業委員會(Commiss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Division 0f BiologicalChemistrv)。此外,臨床化學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I:FCC)和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mel·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AAC(:)亦組織大量學術活動,并設有教育委員會,制訂一系列有關培訓人才和政策性的文件。性的有較大影響的專業出版刊物和雜志有:(?linical C'hem&try·(美國)、.dnnuals Q廠(?linic。口,Biochemistr),(英國)、(?linical C'himica。4cta(荷蘭)以及(7linicalBiochemistr),.Reviews(加拿大)等。國內臨床生物化學學科也與同步發展,我國目前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學術活動有兩個主要方面:一個是屬于中華醫學會下設臨床檢驗學會的臨床生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另一個是屬于中國生物化學學會下屬的醫學生物化學專業委員會。我國出版的《檢驗醫學雜志》(始于1980年,原名為《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是全國性的情報刊物。此外,早年的《生物化學與臨床》(人民衛生出版社),20世紀80年代的《生理生物化學與醫學》(科學出版社)、《臨床生物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人民衛生出版社)和《臨床化學》(合記圖書出版社)等一系列臨床生物化學教科書或參考書的出版,記錄著我國臨床生物化學科學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和科研成就,為創立和發展臨床生物化學學科作出了杰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