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疾控中心研究發現三聚氰胺所致腎損傷或可自行恢復
近日獲悉,由黑龍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王玉燕等人承擔的課題“三聚氰胺—三聚氰酸聯合毒性和腎損傷的恢復性研究”發現,在停止攝入三聚氰胺后,機體在一定時間后能在腎組織中見到由間質細胞分化生成新的腎小管上皮細胞,逐漸形成新的腎小管,并逐步促使腎功能恢復正常。這一課題近日通過了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專家驗收。
20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一度讓人恐慌,雖然食品中違法添加三聚氰胺的問題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學術界對因攝入三聚氰胺所致的腎臟病理性損傷的預后評估始終缺少依據,原因是沒有對三聚氰胺及三聚氰酸聯合毒性和腎損傷的恢復性科研數據。
作為三聚氰胺毒性研究的*之一,黑龍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主任醫師王玉燕在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指導課題組對三聚氰胺所致大鼠腎損傷的恢復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課題結果證實:經口攝入三聚氰胺,在腎小管生成結晶體并造成腎損傷后,停止攝入三聚氰胺,不予藥物干預,觀察發現腎小管內的結晶體可隨尿液逐漸排出體外,一定時間后,由于腎組織中的結晶體逐漸減少,腎組織血液供應改善,腎小管的過濾、濃縮等功能亦相應好轉,同時,由間質細胞分化生成的腎小管上皮細胞,逐漸形成新的腎小管,損傷的腎小管上皮再生修復,一定時間后腎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業內專家評價指出,上述成果*了國內外本領域多項研究空白,為三聚氰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臨床患兒的康復和后續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