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科學》雜志精選
研究人員說,一種神秘而且致命的癌癥在袋獾種群中已經肆虐了10年以上,它肯定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拋棄其原來的宿主,并基本上成為該動物體內的一種寄生物。通過對袋獾面部腫瘤病(或DFTD)進行基因測序,Elizabeth Murchison及其同事發現了與該腫瘤傳播及作用模式有關的基因,以及在未來對該病可能可以用作診斷標記的一種特殊的蛋白。研究人員對DFTD進行了大規模的基因分析,并確認該腫瘤是通過身體接觸在袋獾之間相互傳播的。而該腫瘤起源于許旺細胞,這是對外周神經系統至關重要的細胞。他們對整個塔斯馬尼亞島上的25個不同的腫瘤進行了采樣,并發現,這些腫瘤與它們的宿主在基因上都是不同的,但它們之間則基本上是*相同的。Murchison及其同事發現,有一種叫做periaxin(軸突周圍蛋白)的特別蛋白質在許旺細胞中表達,而且該蛋白出現在每個腫瘤之中。研究人員說,periaxin可用來診斷該疾病,并可能利用它在未來發現一種治愈該腫瘤的方法。這些結果非常重要,因為野外的袋獾在過去的10年中已經減少了60%,這種減少是該種疾病所造成的一個直接的結果。這種袋獾是目前地球上zui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專家警告說,如果不進行干預的話,這種疾病可能會在未來50年中將野生的袋獾消滅殆盡。
以欺騙為目的的動物偽裝
新的研究提示,有些動物會偽裝自己(如那些使自己看上去像是棕色多節樹枝的毛蟲),它們這樣做并非單單為了偽裝,而是為了能夠讓掠食動物上當。生物體會用數種方式的形貌來避免被掠食者發現或為了捕捉到其獵物。進化生物學家對諸如保護色(即某種生物與其所在的環境融合在了一起)這種策略進行了深度的研究。但據John Skelhorn及其同事披露,另外一種叫做偽裝(即一種生物將自己扮成無法食用或諸如樹枝、葉子、石頭或鳥糞那種一般來說不會動的物體)的策略所受到的關注則要少得多。文章的作者說,盡管理論上來說,偽裝的策略應該是為了能夠欺騙可能的掠食者或獵物,讓它們誤以為偽裝的生物是一種沒有吸引力或是無害的物體,但目前尚無實驗證據來支持這一理論。在本期的文章中,Skelhorn及其同事研究了家養的小雞是如何對黃蛾的毛蟲以及Early Thorn的蛾子(這兩種動物看上去都像是短粗的樹枝)進行反應的。有些小雞在看見毛蟲之前先讓其看到真正的樹枝,這些小雞會先花較長的時間之后才攻擊毛蟲,并會比那些沒有先看到真正樹枝的小雞更小心地處置這些毛蟲。這些結果提示,偽裝實際上不同于保護色,而掠食者辨識(即認知的能力)的能力是偽裝能力進化的一個重要的驅動力。相反,研究諸如獵物色澤等其他策略的科研人員則一般將注意力聚焦在掠食者的感覺能力上。
隕星表明太陽系比預想的要年輕
新的發現提示,科學家對太陽系早期礦物質年份的估測也許多算了約500萬年。放射性年代測定包括了對“母體”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其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發出射線而衰變成的“繼承”同位素的豐富程度的測量。如果科學家們知道衰變率是多少以及原先有多少同位素存在(假設兩者都是恒量),那么它們就能夠計算出一個物體的年代有多久。Gregory Brennecka及其同事如今發現,在隕星中的鈾238和235同位素(它們會分別衰變成鉛206和207)實際上是相當易變的。在早期太陽系中的痕量鋦247可能出人意料地使得鈾235變多,從而使得該比值出現偏差。他們的發現意味著被稱作Pb-Pb年代測定的方法可能需要矯正,而對像太陽系這樣久遠的物質,其矯正值可能需要扣除多達500萬年的時間。
朝著更為有效的
生物燃料提煉邁進
研究人員已經創造了一種可穩定液體混合物(這些液體在自然情況下不會混合,就像是油和水那樣)的催化劑,并同時可加速反應的進行,從而在將來可幫助使生物燃料提煉的技術*化。Steven Crossley及其同事通過將疏水性的碳納米管與親水性的硅石進行融合而制備了一組特別的納米粒子。這種將相反物質進行結合導致了納米粒子在水和油的界面集結。通過在納米顆粒的某一面(或另一面)放置鈀這種金屬催化劑可調節鈀與哪一種液體進行反應。Crossley及其同事發現,受到鈀裝飾的納米顆粒可與在生物質提煉中所用的三種不同的底物進行反應。這種方法改善了先前用于提煉生物質的催化系統,因為這些固體的納米顆粒能夠*地催化反應,并能夠在每一反應結束的時候輕松地重新獲取。由David Cole-Hamilton撰寫的一篇文章對該催化劑進行了更為詳細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