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摻油,*愁———當不少消費者因地溝油事件選擇“暫時管住嘴巴”時,專家們也在為如何揪出地溝油而緊鎖眉頭。發愁是因為,目前尚無一種有效的方法能夠識破所有的地溝油———由于來源多樣、成分復雜,且勾兌比例不同,擺在專家面前的是千變萬化的非標準樣品。
這種經地下作坊簡單“變臉”后的油品,真就“*難辨”嗎?昨天,記者就此向業內人士求教。專家們普遍認為,地溝油并非深不可測,可如何又快又準地揪出地溝油,的確是科學界面臨的一道新課題。
現有技術不準確、有盲區
“相貌”平常的地溝油,其實各有各的“來頭”:下水道中油膩的漂浮物,剩飯剩菜中提取的泔腳油,還有快餐店里反復煎炸殘留的廢油。這些來路不正的餐廚垃圾原本不堪入目,但經過洗滌、蒸餾、脫色、除臭等再加工之后,居然堂而皇之地獲得了“新生”:它們通常與新油以一定比例勾兌,進而回流至飯店餐桌。
單憑人的感官,地溝油的色、香、味與普通食用油幾乎沒有分別。即便是能探明底細的儀器也常常被“愚弄”———從主要成分上分析,地溝油所對應的仍然是“三酯”,與普通油脂無異。
難道在地溝油反復加工的生命軌跡中,就沒有留下任何“馬腳”嗎?當然有。在廚師烹飪過程中,鹽、味精等作料會與食用油充分融合,金屬離子由此混跡其中;炒菜鍋里,植物來源的食用油難免與肉類等動物脂肪混合,致使其中的*含量驟增。
于是,一些單一指標的檢測方法陸續誕生。比如,3年前,武漢工業大學學生劉志金利用金屬離子濃度與電導率之間的關系,發現“潲水油”的電導率是一級食用油的5-7倍,按照這一思路,他發明了一種半小時鑒別地溝油的檢測方法。不過,停留在論文上的方法終因無法回避的誤判而被束之高閣。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洪告訴記者,見諸報道的地溝油檢測方法其實并不少,但現有技術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盲區,準確率也有待提高,尚不足以充當監管“判官”。一般而言,電導率法適合地溝油含量在20%以上的勾兌油,而*法則要求地溝油含量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