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全球最重要且被過度使用的自然資源。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顯示,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大約17個國家面臨著極高的水資源壓力。而中國人均水資源僅22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
一份來自歐洲干旱觀測站(EDO)的最新研究顯示,歐洲47%的地區處于干旱“警告”(warning)狀態,17%的地區處于“警戒”(alert)狀態。科學家表示,這是至少5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
亞洲,僅哈薩克斯坦的水資源缺口就達23.2立方千米,這一數字相當于該國一年的總取水量。國內《中國新聞周刊》報道稱長江全流域遭遇61年最嚴重干旱,做好“抗大旱、抗長旱”戰略準備。
節水已成為當今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同時漏損嚴重水資源利用率不高、水管理手段落后也是水務部門公用事業面臨的重要挑戰。而智能水表有望通過盡可能防止水資源浪費來減輕水資源短缺和干旱災害的影響。
據近期報告,澳大利亞一項僅40家大型用水戶智能水表合資計劃,一年內已幫助節約了1.69億升水,數十家大型用水戶節省了高達50,000澳元(33,869美元)的水費。可以看到智能水表在節水方面的有效作用。在居民用戶,澳大利亞也在積極推進戶用超聲水表的安裝,2021年,澳大利亞東南水務公司為墨爾本東南部近30000戶居民安裝了物聯網智能超聲水表,幫助用戶平均節省了150澳元非必要費用,并且減少了水資源浪費。
智能水表是指一種利用現代傳感與信號處理技術、通訊技術、嵌入式計算機和軟件技術等對用水量進行計量并進行用水數據傳遞及結算交易的新型水表,具有實時通信、定時上報、遠程調價、階梯計價、遠程抄表、遠程閥控、報警器聯動等功能。
傳統的機械水表只具有基礎的計量功能,需要定期進行人工上門抄表和費用計算。這種傳統的靠人工上門抄表的方式存在入戶難、抄表擾民、抄表效率低、成本高、異常無法及時發現等弊端,且人為因素容易造成漏抄、誤抄、少抄、人情抄等問題。
另外,供水管網漏損一直是水務行業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管網漏損不僅浪費水資源、增加供水企業成本,而且影響供水水質,給飲水安全帶來隱患。根據住建部發布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我國600多個主要城市公共供水管網的漏損水量為81.64億立方米,平均漏損率為14.12%,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情況嚴重。
智能水表通過早期和準確的泄漏檢測在節水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這些儀表配備了傳感器,用于根據任何給定時間點的水流速進行泄漏檢測。這反過來又有助于當地公用事業公司跟蹤每個用戶的用水量,并檢測消耗水平的損失或變化,并且檢測水網內壓力的意外下降,在計量點之前識別泄漏。
據TransformaInsights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到2030年底,智能水表連接總數將達到7億個,高于2021年底的1.96億個。在整個預測過程中,大中華區將成為設備數量最多的地區,到2030年將占連接設備總數的31%。到2030年,北美將占29%的份額,其次是歐洲,到2030年將占28%。
國內水表行業的整體轉型升級正在加速,智能水表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根據市場調研結果,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近幾年改造勢頭強勁:廣州、深圳目前智能表滲透率也僅在20%-30%左右;上海、北京皆有計劃幾年內全部完成改造。預計我國智慧水務市場規模將在2022年后突破200億元。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及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不斷融入傳統行業,智慧化成為傳統產業轉型的主要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水務行業相關的政策利好不斷出臺。2022年1月,發改委、水利部印發《“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強智慧水利建設,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推進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加快供排水企業及工農業、企事業單位用水與節水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網絡化工作進程。這無疑都將為水表智能化發展和更新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機會。未來隨著智能水表的推廣和普及,“頭部”企業可憑技術與產品優勢搶占更多市場。(部分素材來源環球表計、物聯傳媒)
原標題:干旱缺水席卷全球,智能水表能否成為節水“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