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監測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頂梁柱”和“生命線”。
據了解,環境監測市場包含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兩大部分,其中還各涵蓋了多個監測對象,無論是從產品品類,還是市場空間來看,環境監測都是不可忽視的一大環保產業。有專業機構不完全統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關于環境監測類儀器方法標準就達321項。
水、土、大氣等污染防治的不斷推進,使我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近年來呈現著快速發展的態勢。有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環境監測細分產品銷售煙塵煙氣設備及水質設備較突出,2019年環境監測設備行業銷售收入在228億左右。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污染源監測、空氣環境監測、水質監測為主體的環境監測基本框架。
另外,根據2019年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要求,在“十四五”期間,空氣站點要從1436個增加至1800個,地表水斷面點位從1931個增加到3700個。
政策支持、污染防治需要,讓我們看到了環境監測行業的市場潛力,同時也提醒著相關企業要清楚其中的挑戰。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環境治理精細化要求促綜合型環境監測企業形成
隨著近年來環境治理的推進,水、大氣等污染防治中的突出短板也越來越清晰,污染防治的對象也已經從單一治理轉化為統籌綜合治理,污染治理進入攻堅階段。面對越來越細分的污染物來源,我國需要監測領域更廣、監測點位更多、監測指標更全的環境監測儀器來適應當前的治理需求。
對此,不少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一些治理于分析儀器的企業均大力拓展第三方環境服務,開始通過收購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積極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目的是為了形成包括軟件開發、系統集成和運營維護等多方面體系,成為生態環境綜合服務商。
生態環境部監測司副司長曾在會議中指出,第三方的社會監測機構將面臨越來越好的形勢。
其它行業跨界進入攪動環境監測競爭市場
2019年,深圳市河流水質科技管控項目發布中標公告,深圳市萬科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成為項目中標的社會資本方,中標金額約1.9億元人民幣。
一時間,物業跨界進軍環境監測領域的消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隨后中國移動中標“寶雞市陳倉區購買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及服務項目”的消息又進入視野,金額為2400萬元。
物業、通信公司進入環境監測領域瓜分“湯羹”也并不奇怪。這是因為萬科具備整合第三方監測資源的能力,這在上一部分我們也有提到,第三方環境監測的前景較廣闊;而中國移動能進入環境監測領域,主要是因為其技術可以推動污染防治攻堅由傳統的“人海戰”向信息化聯合作戰轉變。
環境監測任務逐步向生態狀況監測和環境風險預警等領域進行拓展,這就需要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技術的支持,而5G的出現和區塊鏈大范圍的應用,又為實現環境與平臺、平臺與人之間的實時信息交互創造了條件。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對污染物追蹤溯源,確定污染物的位置,傳輸污染成因和圖片等,更重要的是能實現多個城市之間的聯防聯控,為各方提供數據共享。
有此可見,環境監測未來將向智能化、網格化等方向發展。這一點通過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的2019年環境監測技術也能發現,行業專利公開數量達到153個,其中核心技術有8類,包括VOCs在線監測技術、無人載具立體監測技術、便攜式煙塵監測技和大尺度遙感技術。
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借此基礎不斷將生態環境監測事業推向新的高度。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