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2020年的這一天意義更是非同尋常。
2013年以來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4月22日中國大陸地區(不含港澳臺)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日均空氣質量全面達標,實現歷史性的突破,值得所有參與和關心中國大氣環境治理的人們紀念與慶祝。

2020年4月22日全國日均AQI分布
(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回想2013年初,我國東部地區出現長時間大范圍重污染天氣,多地空氣質量指數(AQI)“爆表”,北京部分監測站點PM2.5小時濃度超過800微克/立方米,對公眾健康和社會發展造成了極大影響。為切實改善環境空氣質量,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
“大氣十條”實施成效顯著。2013年以來,我國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能源消費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下,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明顯改善。2018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相比2013年增長39%,能源消費量和民用汽車保有量分別增長11%和83%,而多項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實現了大幅下降。首批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42%,SO2平均濃度下降68%。北京市2017年PM2.5濃度降至58微克/立方米,實現了普遍認為難以完成的“京60”目標。

2013–2018年中國GDP、能源消費總量、民用汽車保有量和74城市空氣質量變化情況
(來源:《藍天保衛戰——中國空氣質量改善報告(2013–2018)》)
全年空氣質量大幅改善的同時,秋冬季重污染成為突出的大氣環境問題。為進一步加快空氣質量改善,國務院于2018年6月發布實施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和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部先后發布多個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明確將重點區域秋冬季PM2.5重污染作為大氣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
重點區域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效果顯著。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為例,2018–2019年秋冬季區域PM2.5平均濃度為87微克/立方米,較2016–2017年秋冬季降低24%;區域內各城市平均出現重污染22.3天,較2016–2017年秋冬季減少38.5%。PM2.5組分監測數據顯示,“2+26”城市2018–2019年秋冬季PM2.5主要組分濃度明顯下降,其中占比較大的有機物、硫酸根離子濃度較2016–2017年秋冬季分別下降31%和42%,表明區域內燃煤治理成效突出,對空氣質量改善貢獻顯著。

全國74城市、“2+26”城市和北京市重污染天數和PM2.5濃度變化
(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就在剛剛過去的2019–2020年秋冬季,三大重點區域空氣質量繼續改善,“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3.6%,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6.2%,長三角地區和汾渭平原也都完成了既定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2019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更是達到42微克/立方米的歷史低值;重污染天數僅4天,相比2016年減少近90%。
大氣污染防治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近年來一系列的攻堅行動和空氣質量的持續好轉說明,堅持區域聯防聯控,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用地結構轉型升級,久久為功,“美麗中國”宏偉目標終會達成。環保人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盡早實現藍天白云永駐,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
你看,4月23日,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又迎來一個日均空氣質量全面優-良天,相信未來這樣的日子會越來越多……
原標題:2020年世界地球日,我國大陸地區337城市日均空氣質量自2013年以來首次全面達標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