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這兩年,環衛業早就摘掉了“掃大街”帽子,科技實力與日俱增,出現了結合物聯網的垃圾回收系統、不斷改進的垃圾回收車輛。在前不久的互聯網大會中,智能化機器人清掃大街也出現了。
在環衛項目中,餐廚垃圾處理是近兩年來的新寵。今年7月頒布的固廢處理新規,重點針對餐廚垃圾處理做出了規范。
12月14日,E20環境平臺主辦的2018(第十二屆)固廢戰略論壇中,來自清華大學的閆中博士介紹說,餐廚垃圾雖然起步晚,但是技術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期,技術路線的紛爭已經結束。
目前,餐廚垃圾處理95%以上的項目,都采用了厭氧消化的技術路線。技術上無法實現差異化,就只能從運營模式上下功夫。目前餐廚垃圾處理的輕量化,或許將成為當下產業發展的新目標。
餐廚垃圾的硬骨頭
從農田種植開始,到餐廳飯店的過程,每個環節都在產生不同的有機垃圾,這些統稱為餐廚垃圾。
但是盡管統稱為餐廚垃圾,其成分還是千差萬別。農田垃圾含水較多,飯店的餐廚垃圾中含有大量油。在處理過程中,含油的垃圾產生的沼氣率相對穩定(這和很多人的想法不同,包括筆者),不含油的垃圾,反而更加難以處理。
餐廚垃圾處理發展至今盡管不長,但在經濟較發達、人口較密集的地區,已經基本構架了餐廚垃圾處理體系。依靠厭氧消化技術來處理餐廚垃圾,技術已經很成熟,不存在技術難關。
而餐廚垃圾難啃的硬骨頭,是在收運環節:尤其是在村落相對分散的地區,運輸成本將成倍提高。我國的行政區劃分散,依靠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餐廚垃圾處理模式,正在陷入僵局。
在中國可以統計的174個餐廚垃圾處理的項目,已經解決了餐廚垃圾的57%左右,這174個項目的平均處理規模是每日182噸。
可是,我國還有475個城市尚未實現完善的餐廚垃圾處理。計算下來,剩下項目的平均處理規模將銳減到每日63噸。這些地區人口分散,餐廚垃圾的收運,將成為為棘手的問題。
偏遠農村的的餐廚垃圾問題,當然也要解決。但是如果沿用目前已有的模式,成本將難以承受。閆中預測,如果餐廚垃圾處理項目資金是一個億的話,將有至少四千萬用于垃圾收運。
此外,由于地形的阻礙,垃圾收運的成本。比如我國浙江有很多離岸島嶼,垃圾難以運輸中轉。而像貴州、廣西、福建等省,統一行政區劃內,交通運輸極為不便,以現有的模式進行餐廚垃圾處理,是一筆不劃算的買賣。
成分雜、營運難,這讓餐廚垃圾處理行業,不得不把目光放在輕量化上。
村收集,鎮處理
餐廚垃圾處理的輕量化,讓餐廚垃圾處理走進鄉鎮,實現村收集、鎮處理,這將會成為今后餐廚垃圾發展的新方向。
閆中認為,未來餐廚垃圾處理將逐漸分散,走輕量化的路線:通過村收集后,匯聚到鎮里來處理,將整個收運距離控制在3到5公里之內。這樣比起傳統方式,可以大大的降低營運的難度和費用。
以江蘇省江陰項目為例:該項目拆解成了14個項目,根據當地的人口密集程度,規劃到了14個鄉鎮。通過分散運營的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輕量化不僅僅包括項目的分散化,更包括設備的輕量化。項目分散化之后,輕量化的設備不僅用地減少,更加可以減少耗能。設備的輕量化,將會實現人與自然的雙贏。
如果能實現輕量化,讓設備可以走進城鎮,服務村莊,這將大大減少營運成本。
不過,項目的輕量化,意味著會產生更多的人才需求。在餐廚垃圾產業的發展中,要注重對相關操作人員的培養,補充后備力量,這樣才能讓在輕量化的前進中少走彎路。
誰在布局餐廚垃圾
目前,餐廚垃圾這個細分行業的競爭格局較為分散,很多企業的餐廚垃圾處置規模相對較小。不過,已經有一些企業脫穎而出。
啟迪桑德是餐廚垃圾處理領域的,進入餐廚垃圾領域已有十年,目前在運行的項目已有十多個,廣泛布局在全國各地,日處理規模達到了2500噸左右。
另一家企業是首創環境,是首創集團旗下的固廢上市企業,這家公司除了發展較傳統的垃圾焚燒發電業務外,也在布局有機垃圾厭氧處理等細分子板塊,這為其餐廚垃圾處理,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目前,首創環境正在著重布局餐廚垃圾處理,旗下的杭州蕭山、浙江寧波、山西晉中等餐廚垃圾處理項目已在運行中。
創業集團控股是目前一家以餐廚垃圾處理為主業的港股上市環保企業。2016 年,創業集團控股收購太原天潤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合肥非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蘇州愷利爾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逐漸擴大自己的營運規模。
創業集團控股的餐廚垃圾處理項目有3個,分別為太原項目、婁底項目及合肥項目,總計處理能力達每日880噸。
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公司進入餐廚垃圾處理領域。而他們面臨的將是更加分散的廣大鄉村,難以平衡地收運成本。這使得餐廚垃圾的輕量化處理,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主流,就看誰能先行一步,取得模式上的突破,啃下輕量化這塊硬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