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技術前沿】丹麥和法國賽場無聊到種草,澳大利亞對秘魯卻激情四射,世界杯球迷跌宕起伏的心情,怎能沒有啤酒可樂助陣。然而,聽說啤酒不夠了?聽說可樂有生產線停運了?沒有一點點防備,二氧化碳背了鍋。
十六強,八強,世界杯酣戰正濃,哪怕丹麥與法國被吐槽“無心踢球”,也不能妨礙球迷們期待下一場的強強對決。
不過,就在這么個緊要當口,球迷們突然聽說“龍蝦啤酒世界杯”要拆伙了,原因是啤酒供應不足。這是什么情況?難道真是被“喝不夠”了?
據外媒報道,歐洲正面臨食品級二氧化碳短缺危機,尤其是英國,所以包括啤酒和碳酸飲料在內的各種產品供應可能會不足。
很多人可能會迷惑,二氧化碳這個避之唯恐不及的空氣污染源指標,氣候變暖的主要元素之一,怎么跟飲料扯上了關系,還打上了“短缺”的標簽。
這里就需要科普一下了,二氧化碳,極度矛盾的正反兩副面孔:
一副是常見的溫室氣體代名詞,通過有機物變質、發酵,或者化石燃料燃燒,以及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等途徑排放到空氣中,超標和化學反應后形成空氣污染。經鑒定,二氧化碳超標會導致空氣質量下降,且對人體有害。
而另一副是可用原料,加入飲料中使其帶有氣泡,固態下成為可極速冷凍食品的干冰,液態下用來滅火,釀酒有助于防止細菌生長,當做制冷劑能減少溫室效應等等。實踐證明,二氧化碳的作用還是非常廣泛的。
那么,問題來了,有嫌二氧化碳多的,有嫌二氧化碳少的,能不能調和呢?
從理論上來說,捕捉二氧化碳,將其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是可行的。從實踐上來說,并非沒有成功的探索案例。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捕集多余的二氧化碳,是從不同的角度奔著同一個目標而來。要說不同在哪兒,大概是前者帶來的經濟效益比較含蓄,后者則更直接一點——到碗里來,賣掉。
目前,已經有很多國家和企業在嘗試這種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術。例如通過溶劑吸收、膜分離或者是活性炭、石墨烯之類實現吸附和剝離二氧化碳,簡單說就是,市場有二氧化碳需求,自然就會有二氧化碳供應。
既然有人愿意買,有人愿意賣,二氧化碳捕集事業怎么就沒火呢?原因自然還是要聚焦到成本上。技術的不成熟,能耗過大,以及部分材料的成本過高等問題都是這種方式暫時沒有大規模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原因。
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可利用資源,這個過程就需要更廉價的催化原材料,更成熟和實用的創新技術。
例如加拿大一家公司正在研究的,將二氧化碳以經濟的方式轉化為低碳燃料的技術。雖然,從化學分子式上看,就是讓碳與氫氧結合,但是如何在收集后完成凈化,如何將太陽能、風能這樣的可再生能源納入整個轉化體系,生產出“清潔燃料”并不簡單。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聯合研究,也在電催化二氧化碳制備多碳醇燃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技術很復雜,過程很曲折,結果就是要實現多碳醇轉化。這種新催化途徑,為二氧化碳到燃料的華麗轉身又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果然,只有技術還不夠,沒有思想達不到。存在即道理,二氧化碳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取決于利用的方式。隨著捕集二氧化碳和轉化利用解決方案的逐漸成熟,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中去,這條減排道路有望與控排道路并行致遠。
還在擔心看世界杯沒有啤酒可樂相伴,碰撞的激情要減半?確認過眼神,這是二氧化碳的鍋。